本书是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 10篇建筑文化随笔 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 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 好的建筑 以及 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 的深入思考。 *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 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
讲透中国人诗意栖居的方法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奠基者,将他们对建筑研究之心得,以优美文字向大众讲解。二十讲涵盖普通人应知道的建筑基础知识、建筑审美、空间艺术、生活哲学,是一部包含常识、赏析、应用的建筑通识读本。
中国建筑的灵魂图样,大师技术与艺术的奇迹 梁思成实地测量并手绘的古建筑图,因其精准、明确,极富理性美感;也因当下数字时代 手绘 的稀缺,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复制的瑰宝。本书集齐梁先生精品手绘图,并从梁先生著作中编选相应解说,将每张手绘图中蕴含的古建筑技术、审美、历史故事等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 琼斯、克里斯多佛 雷恩、勒 柯布西耶等等,以及今日的明星建筑师们。
1911 年5 月,年轻的勒 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途经中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本书就是这次旅行的记录。全书贯穿着他对古典精神、东方(近东)艺术和生活之美的现场体验、情感激动和深邃思索。《东方游记》是柯布西耶的*本书,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版的*后一本书。柯布西耶伟大的艺术征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凝结在他那些建筑作品中的古典灵魂、东方元素,对人、光、空间关系的感悟,以及他在建筑理念、功能、形式等方面不断前进与突破的创新精神,拒绝和因循守旧妥协的态度,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初的原点。
建筑是什么?个人的作品?时代的映射?权力的集合体?功能美学的极致?设计的风向标?也许在这本书中,当代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诺曼 福斯特会给你一些答案,这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从曼彻斯特贫民区成长为爵士授勋的建筑贵族,乔布斯心目中有资格为苹果建造总部的人选 本书是诺曼 福斯特亲自授权并凭借作者三十年笃交创作记录的传记作品,追溯回顾了这位建筑大师的成长经历与杰出成就,他建筑人生的点滴感想和辉煌瞬间,以写实而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已然名垂青史的大师建筑人生。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曼哈顿中城的繁华地段,如今已然成为一处现代艺术的圣地,是了解现代艺术的必看之馆,代表性藏品有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等。本书选择了馆内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作品,以期为读者呈现出欧美现代艺术的概貌。
本书内容主要出自《中国园林》《苏州,一座园林城市》《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等著作,共收录140余张图片。 《中国园林》初版于1949年,收录了苏州园林的图片20余张,被誉为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喜仁龙是20 世纪上半叶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 兰 弗利尔奖章获得者。 《苏州,一座园林城市》初版于1936年,作者弗洛伦丝 露丝 南希曾在苏州生活多年,对苏州城内外各处景致了如指掌。她的丈夫文乃史参与创办了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并在1922至1927年间担任该校第三任校长。 《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初版于1943年,是一本详细的游园指南。作者包爱兰曾在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今苏州大学一部分)任教。
伦敦泰特美术馆坐落于伦敦米尔班克地区的泰晤士河畔,是英国重要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囊括了从16 世纪至今的艺术杰作。书中包含威廉 布雷克、约瑟夫 马洛德 威廉 透纳、约翰 辛格 萨金特、约翰 威廉姆 沃特豪斯等欧美著名画家的画作及赏析, 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历史、主要馆藏及相关艺术家的生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这一片宛转而滋养的乐园,实在就是我国古人所构想的 福地 用现代的话说,即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于中国人古往今来一贯追求的福地、吉宅,汉宝德先生宽容地称其为 前科学 ,并孜孜不倦地以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分析去了解它,以此探究中国传统的建筑观与环境观。
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是西班牙为1929 年召开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而专门修建的一所综合展览馆。这里藏品丰富,展示了从罗马时代到20 世纪中叶的种类繁多的杰作,包括雕塑、绘画和手工艺品等,其中涉及诸多名家的作品,如埃尔 格列柯、迭戈 委拉斯凯兹、彼得 保罗 鲁本斯、卡纳莱托等。
世界那么大,如果你想去看看,何不从世界经典建筑开始? 本书融合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将不同民族、地域的标志性建筑串联起来,讲述世界经典建筑背后的故事,带你欣赏、了解世界经典建筑风采,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美景宫的城堡是晚期巴洛克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美景宫建筑群的诞生是为通过其房间中的湿壁画和装饰来颂扬欧根亲王的形象,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成为奥地利民族艺术的守护者。哈布斯堡帝国的过去与欧洲的历史融为一体,通过长廊的展览室向我们讲述着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主要艺术运动。博物馆中对印象派代表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是全景式的,包括保罗 塞尚、克劳德 莫奈、皮埃尔 - 奥古斯特 雷诺阿等。早对分离派画作的购买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博物馆展品。这里对居斯塔夫 克里姆特的作品收藏中不乏其传世杰作,如《索尼娅 尼普斯肖像》《戴羽饰帽的女士》《吻》《朱迪塔I》。
本书集齐上海建筑里从 A 到 Z 的 26 个字母,呈现 魔都 建筑顶部的魅力。从 A 到 Z,从高楼大厦到小巷深处,每一个 字母以抽象或象征性的形式呈现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这里既 有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又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东西方文化在 这里交融,为城市景观增添了观赏性和趣味性。 这组作品在2024年8月 IPSHANGHAI 视频号一发布就成了 爆款 。 上海发布 、上观、澎湃等在视频号、公众号、微博转发他想用摄影这一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记录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上海的快速发展。表达出比以往更精致、更繁荣,深入到上海内在的精神和文化。用不同角度展现出一个传统与洋气、魔幻与神秘的上海。树斌拍摄的 字母建筑 成了上海新的IP之一。
从1964年到2020年,日本建筑界风云变幻的60年,也是作者隈研吾的60年。他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一路蹒跚走来,经历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到幻灭的过程,从纽约到东京、再到世界各地,一边工作一边寻求理想的建筑形态,直至今日,终于站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作者隈研吾截取了他人生中四个重要的节点,以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梳理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一一道明。 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 在这本书里,隈研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艺游未尽:世界艺术名城旅行笔记》收录了作者吴涛游历的旅行笔记,所到之处包括艺术名城巴黎、伦敦、罗马、威尼斯、布拉格、东京等38座城市,涉及13个国家。与以往游历记录不同的是,作者选择了 艺术 作为旅行主题,全书着重介绍了作者游历的数十座博物馆、美术馆、教堂、剧院,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这样的打卡景点,到托尔斯泰墓、马格利特博物馆这种小众去处,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带领读者穿梭于各国艺术名作之间。 读者可以将这本书当做知识性读物,一览各艺术名城的历史文化,也可将本书当做旅游攻略,用来制定行程路线,避坑打卡。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叠石——取材、鉴赏、匠师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东方
《班门 街道》是《班门》mook第四辑第四种。在本书中,来自建筑、历史、摄影、文旅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街道和与街道相关的一切做出各自的解读。 《班门 街道》以 门 为界,门介绍建筑大师的手艺与作品,传承其思想,传递其情怀:我们将从街道核心体系出发,阐述街道发展脉络,分析城市道路规划现状,展望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跟随街道漫游者阿兰 B. 雅各布斯走上街头,了解伟大街道的营造规则,探索街道何以伟大;讨论街道边界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以及人文特色。 门内 发掘兼具设计思考与人文关怀的设计师,解读街道来龙去脉。他们或根据各城市的肌理状况,基于街道设计导则,提出一系列街道设计解决方案,获得认识、评价街道的工具;或为我们解读哥本哈根斯特勒格大街、新加坡乌节路、香港旺角商业街、东京表参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