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对刑事和解的成长与复兴、刑事和解的基本主张、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刑事和解的制度构建及对刑事和解的批评与反批评作了介绍。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刑事法学博士文库:刑罚的界限--Joel Feinberg的 道德界限 与》对范伯格的 刑罚的道德界限 的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刑法的道德界限理论比较完整地引入中国大陆刑法学界,揭示了包括道德界限理论在内的以往所有关于犯罪本质理论的共同缺陷,建构了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具体内容,对刑罚的界限进行了新的界定,并得出犯罪本质的新定义。
本书是一部以犯罪与刑罚及罪刑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对我国现行的刑法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一个以罪刑关系为中心的刑法理论体系。全书分为三编:犯罪本体论、刑罚本体论和罪刑关系论。在本书中,作者分别提出了犯罪本质二元论、刑罚目的二元论和罪刑关系二元论等一系列全新的刑法命题。
犯罪可以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分层。犯罪分层在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的犯罪层次实行区别对待,重重罪,轻轻罪,有利于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通过犯罪分层,可以统一“大刑法”体系,有利于实现刑事法治。通过犯罪分层修正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等罪刑规范,有利于刑法体系内部协调。把死刑限制在“最严重犯罪”层次,有利于控制死刑。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犯罪分为微罪、轻罪、次重罪、重罪(包括最重罪和一般重罪)四个层次。
本论丛为刑事法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阵地。它将这那些达到相当学术“水准”且具有独立见解长篇论文提供发表的机会。我们深信,《刑事法评论》必将为推动与繁荣我国的刑事法理论研究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背景,为刑事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这紧要关头,作为刑事法学者,应当推进刑事法理论的发展。本卷的编辑正是本着这样一个宗旨进行的,我力图通过本卷的论文展示我国刑事法理论的前沿性成果。 在“中西刑法比较”栏目中,编发了田宏杰和蔡道通的两篇论文。田宏杰的“中西刑法现代化起源之比较考察”一文,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中西刑法现代化起源的不同路径,尤其是作者以市民社会为分析框架,将刑法现代化置于市民社会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展开,并且对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宏观架框进行了有力度、有新意的理论分析。
本书是一部以犯罪与刑罚及罪刑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对我国现行的刑法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一个以罪刑关系为中心的刑法理论体系。全书分为三编:犯罪本体论、刑罚本体论和罪刑关系论。在本书中,作者分别提出了犯罪本质二元论、刑罚目的二元论和罪刑关系二元论等一系列全新的刑法命题。
编写《刑法案例分析》,目的在于更好地配合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所开设的刑法学课程的教学。力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丰富和拓展学员学法、用法的思维空间,把教材中许多法律条文式的注释变成鲜明、生动的图示,把一些难以辨读的词句演化成易于理解和辨析的明确法理。运用法律解释和司法解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来展现刑法条款的内涵及其施用,从而提高学员理解和运用刑法的实际能力。
在高校从事7年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后,1995年9月,我来到复旦大学法学院进修,开始涉足法学这一新的领域。1998年9月,我考取华东政法学院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再次系统地研习法律。根据自己的兴趣,我把研究方向定位于刑法学,并以“假释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为题撰写硕士论文并获得硕士学位。紧接着,我继续展开对假释制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十余篇论文。随后,我把关注的目光拓展至缓刑以及其他非监禁刑制度,并于2003年上半年以“非监禁刑研究”为题申报江苏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立项。2003年下半年在我国推行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社区矫正制度所蕴涵的刑罚轻缓化趋势和对犯罪人的人性关爱的理念给予我学术的灵感,我决定把社区矫正作为自己下一步的研究课题。
刑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确定哪些行为是犯罪、是否可以达到立案的标准、其罪名怎样、对各种犯罪要根据哪些情况决定刑罚、具体的刑罚又是什么。本丛书共有四册,内容分别是:(1)定罪、量刑总原则;(2)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国防利益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方面的犯罪及军职罪;(3)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渎职犯罪;(4)破坏经济秩序、贪污贿赂犯罪。 本丛书内容新、罪名全、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它不仅是法律工作者的工具书,也是一般社会公民学习刑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读物。
本书是笔者在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教材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结合了大量中外航空犯罪的案例。由于笔者理论功底有限,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一些提法观点和分析结论肯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之由于时间紧张,为应教学之急需成书很快,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丰富修正该书,为我国的民用航空犯罪问题的研究共同做出我们的贡献。本书有理论分析,也有航空犯罪的具体案例,生动具体,很多的案例为一般读者所不曾了解,有一些甚至是闻所未闻。本书不仅可以用于民航系统的培训教材,而且对于广大关注民用航空安全的读者来说也是一部难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