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对我国巴克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虽简明扼要也相当全面的概括,这表明本书是批判地考察和总结国内有关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写的。但它又绝不是旁人的已有成果和总结,而是以自己的研究大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已有成果,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 更有意义的是,本书不仅考察总结了国内的已有成果,而且更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外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近的巴克莱哲学研究的状况,列举了许多著名的巴克莱研究专家和权威学者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也扼要地介绍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和突出成就,并对他们的得失作出了自己的评论。 本书在巴克莱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研究方面之所以值得重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巴克莱哲学的本质或主要倾向,提出了很新颖的见解,对这方面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本书的成就也不仅在于对巴克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常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哲学思考录,要思考大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本书是古罗马 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古罗马专享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1951年,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 历史学不仅要研究历史是什么,而且也要研究我们的历史认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百年来我国的新史学似乎偏向于思辨的方向较多,而于批判方面的思路则显得重视不够。如果说历史研究就必须要有形而上学的前提假设,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地重视其知识论方面的自我批判呢?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对我国巴克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虽简明扼要也相当全面的概括,这表明本书是批判地考察和总结国内有关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写的。但它又绝不是旁人的已有成果和总结,而是以自己的研究大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已有成果,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 更有意义的是,本书不仅考察总结了国内的已有成果,而且更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外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最近的巴克莱哲学研究的状况,列举了许多著名的巴克莱研究专家和权威学者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也扼要地介绍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和突出成就,并对他们的得失作出了自己的评论。 本书在巴克莱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研究方面之所以值得重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巴克莱哲学的本质或主要倾向,提出了很新颖的见解,对这方面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本书的成就也不仅在于对巴
1.书信卷正文和附录中的文献分别按篇或组的写作或签发时间编排并加编号。 2.在正文中,文献标题下括号内的日期是编者加的,文献本身在开头已注明日期的,标题下不另列日期。 3.1918年2月14日以前,在俄国写的书信的日期为俄历,在国外写的书信则为公历,从1918年2月14日起,所有书信的日期都为公历。 4.目录中标题编号左上方标有星花*的书信,是《列宁全集》第1版刊载过的。 5.在正文中,凡文献原有的或该文献在列宁生前发表时使用过的标题,其左上方标有五角星☆。 6.未说明是编者加的脚注为写信人的原注。 7.著作卷《凡例》中适用于书信卷的条文不再在此列出。
海德格尔拟在1941年至1942年冬季学期开《尼采的形而上学》这门课,除撰写的讲义外,另有备课札记,“谁是查拉图斯特拉”——这样一个问题赫然在目。(《海德格尔全集》,50卷,84页)海德格尔是位从哲学上评价尼采的思想家,他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解读和对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一样,可谓历久弥新。 有趣的是,已经公布的《尼采的形而上学》课程结果却换为《荷尔德林的赞歌“思念”》。1973年秋天在准备出版《海德格尔全集》时,海德格尔指定,把《尼采的形而上学》与《哲学导论·思和诗》两种讲义合为一集,后者是他被迫离开教职时中断的课程,完整的标题是“哲学导论作为通过思想者尼采和涛人荷尔德林抵达真正思想的指南”,时值1944年至1945年的冬季学期,课只讲了两个小时。 课程的切换标识着思想家的思想转折,海德格尔认为尼
《南开哲学教材系列:欧美哲学通史(精编本)》分为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哲学两部分,介绍了古代西方的各派哲学。在内容的选择上,既采用一些通行的办法,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等方面叙述某位哲学家的思想,同时也加进了“语言哲学”、“真理观”等一些具有较多现代意味的内容。
尼采,现代最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1844年10月15日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附近的勒肯村。 这本书名义上研究的是古希腊的悲剧艺术,实际上却是尼采借希腊艺术为题发挥自己的思想。他在为苦苦折磨他的生命意义问题寻求一个答案,并且已经显示出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根本分歧:叔本书全盘否定人生,他却竭力借艺术肯定人生。在书中,他集中抨击了始自苏格拉底的科学主义人生态度,连带也攻击了基督教。 译者于十多年前对尼采哲学发生了浓烈的兴趣,出版了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1986)、《尼采与形而上学》(1990)和译著《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选》(1986)、《尼采诗集》(1986)、《偶像的黄昏》(1987)。后来,又陆续翻译了尼采一些作品,尚未出版。这本书是译者从中选取一些篇章或段落,编成了这个读本。全书54节的标题,除少
本书旨在描述与剖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批判美学的历史演进过程。全书除“导言”与“结语”外分为五章,既评述批判理论、批判美学的演化轨迹及其结构机制,梳理其由“启蒙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再到“艺术的辩证法”的学理脉络,以展现其理论想象的真实图景;又考量它与中国经验遇合时的复杂纠缠。凸显其批判精神的理论贡献与理论盲点。当前全球学术生态的布局已表明,批判理论、批判美学的思想精神仍存在,它所引起的反思与突围恰是其学术生命力的表征。
学界讨论海德格尔与现代神学的关系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至今仍未中辍。这一关系主要不是指海德格尔神学著作的影响,而是指其哲学对当代神学的影响。 海德格尔哲学对现代神学思想已有和可能有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代神学思想的一个事件,研究这一事件的基本意义在于,可以由此搞清基督神学与现代哲学的沟通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样的进展、激发出了哪些神学的现代性问题。
胡氏一生论著甚丰,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也是其最奇特、*原创性的一部著作。在该书中,胡氏对游戏与文化的关系作了惊人的、饶有兴味的论述。 胡氏把游戏作为“生活的一个最根本的范畴”来论述,采取文化-史学的研究进路和方法,且对游戏用语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最终得出了“人是游戏者”、“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两个惊人结论,一反西方在人和人性理解上的理性主义传统,张扬和强调人的游戏本质和游戏因素对于文明的*重要性,加之其趣味横生的旁征博引,使这部著作在西方的整个游戏研究中别具一格,在今天读来仍使人拍手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