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述评的基础上,利用大量人口数据,得出了世界各国出生性别比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规律性结论,并从全国、省、地(市)、县四级剖析了中国出生性别比失常问题;对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及其人口后果的量化分析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对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内在动因——生育“性别偏好”做出了理论阐释,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具有独到之处;对生育“性别偏好”与出生性别比失常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影响进行了新的探讨。
本书收集了郭志刚近几十年中对中国生育率及有关问题的30篇学术论文,系统反映了他在中国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率阶段以来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国的低生育水平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包括他追踪借鉴国际人口学理论和方法,对生育率指标、方法与人口预测模型的探讨和改进,以及对中国人口调查数据的一系列应用分析的研究结果。 2004年.郭志刚率先提出中国时下的生育率很可能远低于当时的估计。郭志刚还认为,多年来人口统计陷入一个怪圈,即严重高估实际剩余水平,进而导致严重低估人口老龄化的风险。这事关人口发展战略决策和未来中国长期持续发展,是中国人口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之后,他认真地用数据和新方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多角度检验,并努力从多方面探索研究了中国生育转变过程的复杂性。 他还针对时下人口宣传中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述评的基础上,利用大量人口数据,得出了世界各国出生性别比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规律性结论,并从全国、省、地(市)、县四级剖析了中国出生性别比失常问题;对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及其人口后果的量化分析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对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内在动因——生育“性别偏好”做出了理论阐释,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具有独到之处;对生育“性别偏好”与出生性别比失常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影响进行了新的探讨。
《他们眼中的性别问题:妇女/性别研究的多学科视野》基于这两期研训班的专家讲座,反映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生命伦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专家视野中的妇女/性别研究方法和成果。该书不仅可以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研究者的专业参考书,而且也可以帮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和理解妇女/性别问题。2007年4月和8月,中国妇女研究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及新疆妇女研究会合作,分别在北京市和乌鲁木齐市成功举办两期“妇女/性别研究培训班”,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法学研究所、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及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等多个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国际、国内的视野,探讨妇女/性别研究方法、规律及规范,分享研究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包括中国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我们已经进入理论与实践反思、生育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人口问题的实质不是人口数量多少带来的问题,而是人口怎样变化带来的问题,是人口规模与结构急剧变化带来的问题。我国生育政策是影响我国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这正是我们高度关注并深入论争生育政策调整的现实意义所在。 《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论争》的几个议题始终是围绕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关键问题:其一,关于人口自身再生产规律及人口转变规律的再认识问题;其二,人口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即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其三,如何评估现行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特别是评估生育政策实施的、被人们忽略或淡化的“滞后”后果;其四,公共政策包括人口
本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在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吉林省和甘肃省及浙江省金华市五省一市选点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专题分析研究,阐明了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以《公开信》为标志)我国家庭的发展与变化,从而显现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比光明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参考。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计划生育制度的理论、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著作。 作者分专题探讨了中国计划生育60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重大事件和主要阶段的历史问题,不仅界定了节制生育与计划生育等一些重要范畴的科学含义,还揭示了几十年来因为制度不透明而笼罩在这一问题上的一系列谜团。譬如,人们一直说“一胎化”是邓小平和陈云提出来的,作者则证明它是以陈慕华为首的计划生育部门在1979年实际推行;1980年党中央致党团员的《公开信》是刚刚担任总书记的胡耀邦的一个临时性安排,是由“一胎化”走向现行的生育政策的一个过渡、拐点和转向路标;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以“女儿户”为核心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一胎化”政策的妥协和纠正等等
本书为辽宁社会科学院2010年重点课题。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生育和生育选择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社会学分析、解说和预测;对生育选择和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家庭角色、生育角色变化,以及生育选择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阐释。
计划生育是中国在20世纪进行的最伟大的社会改革实验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作者以地处鲁东南沿海地区的东村为例,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基于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与地方档案材料,详细描述东村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与生育文化演变的关系,在这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计划生育研究的空白。本书探讨的问题,如村落传统生育文化的内容、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微观社会基础、维持村落低生育水平的作用机制生育文化的演变逻辑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今,全国各地在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等方面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日照市东村生育文化转变的经验,或许能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人口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自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位基本国策以来,人口增长及其带来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现代化的质量。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人口的减少特别是独生子女现象也是引起诸多社会问题的来源。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经或正在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其中不乏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些后果。因此,探讨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方向及其具体措施,实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紧迫性。 中国的年轻人口正在迅速减少,现在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民工荒、大学生生源萎缩、房价、经济结构转型等很多经济问题都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年轻人少了,对中国经济是祸还是福?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持续多久?中国不是人太多了,而是未来孩子太少了。中国人口的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