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亮主编的《藏书家》(第22辑)收录文章21篇 ,有刘浩敏的《中国印谱版框之美》、谢其章的《沦 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南京篇)》、赵俊杰的《随 性而为随喜而做》、彭震尧的《看到我就是看到 鬼 了》、韦力的《风雨藏书楼》(一)、王朋的《千 目庐钩沉》、刘蔷与王锷的《读书清华园钩玄古文献 》、邢蓝田的《藏书百咏》、王国香的《古籍编目随 记》等。 刘浩敏女史跟随印谱收藏大家林彰松先生治 学,目验广博,兼之才情斐然,作文深入浅出,尽揭 古人雅好。谢其章先生的文章一如其旧,旁征博引, 由点及面,娓娓道来,勾勒出沦陷时期南京地区出版 的文艺期刊之概况。赵俊杰先生是**赐稿,大作详 细讲述了其藏书的乐趣与艰辛,也如题目所示,其藏 书乃随性而为、随喜而作。彭震尧先生的文章深情回 忆了老一辈藏书家、史学家谢兴尧先
《藏书家》第 21 辑刊载了 26 篇文章。陈灿峰先生的《印谱:余事见文心》一文重点介绍了沪上著名印人、藏谱大家王哲言先生收藏的印谱。读罢此文,深切地感受到印谱之美,正如作者所云 印谱之美自外而内 是文人艺术的精华所在 印谱之美自外而内 。胡桂林先生的《这柬儿权作言儿代》分享了自己收藏的旧笺纸片与老信封,尽显中国的生活的细腻、雅致。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藏品佳。爱书之人必富爱书之事。沈津先生以经周氏藏、批、校的《前尘梦影新录》为例,展示了周氏的藏书之好。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更在于其 书藏天下 之识。周氏所刻之书颇多,均可谓嘉善之本,其中明纸印本《宣和宫词》即为一代表,详述俱见胡艳杰女史一文。谢其章先生钟情于民国期刊,大作《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上海篇)》即描绘了沦陷时期上海的期刊出版
本套《浙大六记》丛书中的5册将以校区为分册依据,在基本框架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每个校区的特质设定5个不同的主题,既整体统一又各有风格,从不同角度诠释“求是”精神。书中介绍了5个老校区的校园环境、校园建筑,以及老校区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教育科研、名家大师、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第6册《从一八九七走来》将在详略得当地梳理浙大校史的同时,突出本书组织的重走西迁路文化活动。 本丛书旨在梳理和回顾过去,观察和记录当下,展望和构想未来。献礼浙大校庆,致敬120周年。同时,可社会文化,换一种角度观察校园,改变惯常校史写法,打磨一套有温度、有质感,可读性高,亲切而生动的校园读本。并且可改变大众对于高校肤浅或负面印象,由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引导浙大师生及大众发现看不见的校园、看不见的
上海大学博物馆旨在建成为一座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富有特色、高水平、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大学博物馆。郭骥,黄薇主编的《近代上海小报图录(1897-1952)》主要是由上海大学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合作的,书中精选近代上海小报数十种,图文并茂,对各种报纸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本书全面讲述介绍了佛教戒律的种类及主要内容,以及佛教禅的种类和修行方法等。
本书收录启功先生最近二十多年的讲课、讲学内容,丰富而宏阔,其中既有宏观的总体概括,也有具体的分析释例,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总体观照。启功先生提倡通识、通才的教育思想,亦在本书智慧、幽默的文字中鲜明体现出来。
本书收录了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建设的主要技术文档,内容包括:项目总体方案设计、项目建设规范以及项目验收文档等。
本书主要分为部分。部分是“外国档案工作的历史进程”。主要选择纵向研究角度,系统论述外国档案工作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特色之处在于不再沿用已有成果多按国别介绍的方法,而是将外国档案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综合论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档案、档案机构、档案管理活动、档案法规、档案教育、档案学术研究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和规律。第二部分是“外国档案工作的现实特色”。主要选择横向研究角度,全面述评欧、美、亚、非和大洋洲档案工作的现实发展特色。特色之处在于选择各大洲的一些代表性较强的国家,展示它们在档案体制、档案机构设置、档案管理活动、档案现代化建设、档案法规和档案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及特色。第三部分是“国际档案合作的历史进程和现状特色”。正视当前国际档案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的现实,选
《水浒智慧》用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全面阐释了水浒英雄们的处世哲学,处处闪耀着智慧和幽默,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本书也继承了赵玉平在“百家讲坛”主讲的系列讲座的一贯风格,通过对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独特解析,让人们在既感受了名著魅力的同时,又能从中学习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从轻松的讲述中,学到更多的人生经验,以此来启迪我们的心智。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很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特质”。本文认为,若以孔飞力的历史叙事为标杆,则中国革命固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正当性,革命所建立的国家却从来都面临着深刻的合法性挑战。但包括政治民主化推进在内的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仍是可能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这方面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资源。而这一构建前行的必要条件则是如魏源、冯桂芬等近两个世纪前所言——“广开言路”。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很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特质”。本文认为,若以孔飞力的历史叙事为标杆,则中国革命固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正当性,革命所建立的国家却从来都面临着深刻的合法性挑战。但包括政治民主化推进在内的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仍是可能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这方面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资源。而这一构建前行的必要条件则是如魏源、冯桂芬等近两个世纪前所言——“广开言路”。
本套《浙大六记》丛书中的5册将以校区为分册依据,在基本框架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每个校区的特质设定5个不同的主题,既整体统一又各有风格,从不同角度诠释“求是”精神。书中介绍了5个老校区的校园环境、校园建筑,以及老校区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教育科研、名家大师、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第6册《从一八九七走来》将在详略得当地梳理浙大校史的同时,突出本书组织的重走西迁路文化活动。 本丛书旨在梳理和回顾过去,观察和记录当下,展望和构想未来。献礼浙大校庆,致敬120周年。同时,可社会文化,换一种角度观察校园,改变惯常校史写法,打磨一套有温度、有质感,可读性高,亲切而生动的校园读本。并且可改变大众对于高校肤浅或负面印象,由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引导浙大师生及大众发现看不见的校园、看不见的
《科技情报服务绩效与案例》共分三篇九章,全方位地展现全所开展科技情报研究、科技统计分析、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科技评估咨询、科技查新咨询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水平及成果成效。
《中华国学1001问》的主旨在于讲述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的基本常识,使读者建立完整、系统、清晰的国学知识的框架。这种基本常识,是21世纪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国学底蕴。《中华国学1001问》设计的1001个问题,既涵盖国学之枢纽、体现国学发展之脉络,又能激发当今读者的探究兴趣。对每一问题的回答,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全面周详、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