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二十四篇:*篇详言日本地位;第二至六篇略叙日本民族由来、社会演进等;第七至二十四篇分述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政治政策、经济制度、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情形。尤其关于中日邦交、蒙元征伐等内容,其叙述弥补了我国历史参考书的缺遗。此外,书中还对重点词句进行了标记,并在附录中列出了一系列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分为 传统时代的日本 革命年代的日本 新世纪的日本 战争中的日本 当代日本 五个部分。 从政治局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 全书以 大事件 与 小故事 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本书记录的是日本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历史,是以这个时间段内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概论。全书分为四篇,共17章,将日本历史分为早期统治时期、武士夺权时期、近代扩张时期和战后发展时期四部分,从日本列岛出现人类踪迹讲述到民主党执政、东日本发生大地震。《图说日本史》以文字配图的形式更形象、更生动地描绘史实,结构方面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阐述与议论相名吉合的方式来表现史实;同时,在编著时更注意各内容之间的协调,能够让读者对各阶段社会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总之,尽量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日本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和重大事件一一恢复原貌呈现给各位读者。
《日清战争》是入选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甲午劫难记忆译丛 之一种。本书是日军旧参谋本部编写出版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共8卷)的节译版,主要从日本官方的立场出发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甲午战争的全过程。该书的部分观点有违历史事实,且有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地方,但整体而言史料比较详实,有助于我们了解日军在战争过程中的战略部署、部队的编成体制、作战方案的制定、陆海军的协同等情况,进一步加深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天皇亲率军队的理念为支撑的,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皇作为最高统率者的权威发生了巨大动摇,被视为 股肱之臣 的军队也发生了质变。随着军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日本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的深渊。 本书是 日本战争研究第一人 、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数十年 战争 研究的集成之作,探讨了天皇与军队关系在近代的发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军和立宪的历史根源,延展到日军解除武装和遣返回国的问题,涵盖 日本军队 存在的整个时期。她以清晰的逻辑和明快的笔调分析事实,提出了捕捉历史的新视角,解析了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的特质,阐述了日本国家决策的背景。通过探讨天皇与军队的关系,回答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疑问: 天皇为何没有叫停战争?
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文化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本书从四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日本历史。部分从日本人独特的性观念切入,分析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简述从绳纹时代到明治维新的历史,重点是分析日本为什么进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败,对比日本历史轨迹与中国的相似之处;第三部分分析日本人的世界观念以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第四部分则总结日本国民性的成因及特点。 本书以多元视角与理解路径,解答关于日本的困惑,也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参照物。
本书以统治主体的演变为主线,从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律令国家、武人政权、前近代社会、明治维新、对外侵略与扩张、变革与战争、占领与战后体制、经济大国、转折时期的改革等方面,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的政治演进过程,兼及不同时期的文化成就、经济发展、大众心态等内容,清晰、完整地绘制出日本历史的鸟瞰式全貌。 本书曾获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两次获得 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第四版在注意吸收国内外新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战后历史改为三章,在内容上稍作调整,进一步阅读书目也更新为对近三年内国内出版的相关书籍的介绍。
理解日本,不可不知日本中世史,而理解日本中世史,不可不知庄园。庄园制是日本中世社会的核心,正是它的出现,宣告了日本中世纪社会的到来。这种土地、社会制度将皇家贵族、僧侣神人、武士农民等所有阶层全都囊括其中,在长达五百年间,成为一切政治行动的根底。它孕育出的人、物、钱,支撑着复杂而多变的中世纪社会,它所塑造出的某些社会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本书则被誉为 了解庄园制的zui佳入门书 。作者在正文中解释专业术语,并举具体的人物、事件为例帮助理解,将纷繁复杂的庄园制叙述得清晰透彻,几乎可作为工具书使用。奈良时代的初期庄园,摄关政治时期的免田型庄园,院政时期的领域型庄园,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时期领域型庄园的变化及消亡,庄园750余年的历史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构成了理解日本中世纪政治变动的基础。
二战后曾经称霸世界经济舞台的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开始,随着社会严重老龄少子化、福岛核灾难等一系列打击,整个国家陷入持续、全面的衰落:所有人似乎都陷入了生存困境 老年人退而无休,年轻人或加班到死或啃老躺平,孩子们厌学霸凌,日本经济更是四面楚歌 人口减少导致消费市场萎缩,小城市持续衰败,福岛核污染后的能源危机,错失数字化、人工智能风口沦为打工仔的日本电子工业巨头,致力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却只能制造经济复苏幻觉的 安倍经济学 。再加上一系列把国家及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的国家安全政策 作为一个深谙日本历史文化,从事数十年深度报道的记者,威兰德利用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视角,从个人、企业、国家三个层面,忠实记录了当今日本社会众生相。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战争过后,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日本的昭和时代充满了激变,国家在战前一步步迈向战时体制,在战时树立国家总动员体制,在战后初期饱受饥饿与贫困之苦,然后迎来奇迹般的经济复兴。那是日本遭遇挫败又重新奋起的时代。 日本大学教授古川隆久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外交、大众文化的广泛视角,遵循战前、战时、战后的时间维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带领读者轻松俯瞰昭和时代的历史全貌。昭和是尚未完结的过去,它留下的遗产至今仍然保持着影响力。这是一部权威学者将昭和激荡的64年尽收其中的 决定版 。
无缘 公界 乐 是表达日本中世纪自由、和平的三个词语。本书从儿童游戏切入,描述江户时代可以断绝婚姻关系的断缘寺,并发现中世纪被称作 无缘所 的寺庙不仅具有同样功能,还享有免缴赋税、免于追债等特权。作者由此出发,发掘出与无缘所具有同样功能的 公界所 、与主从关系等世俗之缘无关的公界者,以及自由市场(乐市)中所见 乐 的本质,认为无缘、公界、乐是基于同一原理的语言。这一原理被称作 无缘 原理,其根底是人们对自由、和平的希求。本书由此探讨体现这一原理的其他场所与人群,比如山林、市场、墓地、渡口、仓库以及僧人、游历工匠、艺人、女性等,最终从人类史的角度探讨无缘原理的发展、衰微之过程。随着国家权力对人民生活的渗透,自由变成束缚,无缘之人沦作贱民。 本书跳出国家权力主导的叙述框架,将长久被忽视的非
本书分六个阶段讲述了1857年至1937年共80年的日本历史。如果用日本近代史固有的语言来表述各个时代,六个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 公武合体 尊王倒幕 殖产兴业 明治立宪制 大正民主 昭和法西斯主义 。不过,即便列出了各时代的特征,仍无法明白各时代的相互关系。于是,作者将这六个阶段改称为 改革时代 革命时代 建设时代 运用时代 重组时代 危机时代 。 公武合体 相当于 改革时代 , 尊王倒幕 相当于 革命时代 , 殖产兴业 相当于 建设时代 , 明治立宪制 相当于 运用时代 , 大正民主 相当于 重组时代 , 昭和法西斯主义 相当于 危机时代 。 本书将1937年以暗示 危机时代 终结、 崩溃时代 开始的形式结束了分析。原因在第六章中也有论述,就是说, 崩溃时代 自日中全面战争开始,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到太平洋战争会以失败收场。 对于日本战后
《战后日本经济史》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 泡沫经济 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 房地产泡沫 提出了公开警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而 安倍经济学 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
《忠诚与反叛 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是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后一部著作。 从初计划到终出版历时8年,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早的一篇问世于1949年,晚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执笔时间横跨近30年。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被迫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这是一部兼具战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又充分展现学术研究者缜密分析能力的著作。用为本书写解说的川崎修的话说,是 丸山真男特色的著作 。
永仁五年(1297),镰仓幕府颁布了一项法令,宣布卖掉的土地可无偿收回、欠下的债务可一笔勾销。这项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荒唐法律转瞬之间传遍全国,并异常顺利地产生了现实效果。这项法令的真实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会被民众称作 德政 ,又为何如此快速地得到社会认可? 本书以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法令《永仁德政令》为轴,多角度描述13世纪末的日本社会实态:物分人物、佛物、神物的独特观念,利息不可超本金一倍等 天下之大法 ,夜晚盗割水稻会被处死等民间残酷习俗,昙花一现的 弘安德政 ,首次登场的理性主义思想 后人视作胡来的法令背后,是挑战常识但又真实、多样的中世纪世界。
《东洋的近世》是宫崎的代表作,收入《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中。宫崎认为,与欧洲类似,东洋也有古、中、近世三阶段,此书从交通发展、国民主义兴起、文艺复兴、思想变革等角度,阐论东洋型的近世转型,并对历史阐释框架进行反思,有其独到之处。
这是乱世的尾声,也是两百年和平盛世的先声。自应仁之乱以来,日本列岛上的战火已经燃烧了一百年,伴随着无数旧事物的毁灭,新事物诞生,社会发生转型,无数英雄崛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相继掌权,规定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 织田信长率先兴兵统一天下,建设都市、颁布重商政策,但壮志未酬而身先死;丰臣秀吉取而代之,建立关白政权,实行检地与土地改革,但仅为一代之主;乱世终结于德川家康之手,江户幕府成立,太平盛世到来。同时,民众结成团体反抗威权,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暗中左右着历史的走向。 本卷立足于一个世界格局日益动荡、不同文化圈交往频繁的时代,以国际视野解读三代霸主的行为逻辑,力图还原真实的人物性格,并剖析日本列岛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性。
懂日本的日本人 日本 民俗学之父 柳田国男,对近代日本民众社会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柳田国男将明治大正时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作为观察和讨论的对象,凭借其丰富的经历和敏锐的思考,利用十五章的内容,呈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书中,前三章以衣食住为写作对象,第四章描写了风光的变化以及生活场所、居住环境的变化,第五章的内容是关于故乡与异乡,第六章介绍了新交通和文化的传输者,第七章介绍了酒与社交,第八章介绍了民间的婚恋情况,第九章撰写了家族繁衍,第十章描写生产和商业,第十一章阐述劳动力的分配,第十二章写了当时社会的贫穷与疾病,第十三章讲述了集体生活和群众行动,第十四章分析了近代社会心理的变动和发展趋势,第十五章提到了生活改善的目标。
约翰 托兰获得普利策奖的代表作《日本帝国衰亡史》以日本于1936年至1945年间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为线索,全景展示了日本在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由扩张到衰败直至终投降的历程。托兰立足于大量真实档案、访谈,经由反复调研和修订,既披露了日美高层的诸多军事外交细节,也描绘了普通士兵、平民的情感和命运,视角多元,记叙细腻。全书始终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在场感,兼具战争史与政治外交史的双重性质。 作为一名历史写作者,托兰将历史的事实与人性的戏剧紧密编织,精心书写了一卷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编年史。为写作此书,托兰历经数年实地调研,查阅上千份档案,依据五百多次采访对话,记录下从公卿贵族到士兵平民的亲历者心声,深刻反思了人性与战争、历史与命运。正如他在《日本帝国衰亡史》前言中所说: 历史教训绝不简单,那
日本的近代历史充满了暴力色彩,明治维新、自由民权运动 这些事件与所谓的 暴力专家 ,即本书的核心人物 博徒、壮士、大陆浪人、院外团、极道、暴力团密切相关,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实施的暴力的影响甚至会超越事件爆发的时刻,他们的暴力行径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一个系统的、根深蒂固的元素。本书通过研究从明治时代到二战后的 暴力专家 ,详叙了他们的暴力行为被合法化的过程,揭示了日本独特的暴力文化如何形成,又如何深深嵌入政治的整体实践之中。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日本时间),一颗名叫 小男孩 的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并被写入了历史。*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当即造成7万人死亡,核辐射诱发的癌症以及其他并发症还将夺走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关于爆炸当时的情况以及爆炸后续的影响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著述。 在这本与众不同的《广岛倒计时》中,作者史蒂芬 沃克以冷静、克制的文笔描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前惊心动魄的21天以及爆炸后18个小时的一切:从美国在洛斯阿拉莫斯进行的原子弹核爆试验到 三巨头 之间的外交博弈;从提出原子弹概念的科学家反对使用这一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到强硬派坚持无需警告就直接投弹;从轰炸机组 忍辱负重 苦练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到一名狂放的飞行员向日本皇宫投下炸弹;从一对广岛恋人在爆炸前度过的美好一夜到爆炸后目击者描述的那 地狱一瞥 每翻过一页
本书从政治的角度解剖平成时代三十年的大起大落。学识渊博的研究者和资深记者,邀请了解日本政治精髓的3位理论家展开真正的政治讨论:回顾平成这个时代的时候,应该如何看待日本的政治。 长期进行政治采访的记者邀请了三位理论家与读者一起进行思考,对日本政治或进行批判、或进行展望,并有官僚大臣的轶事穿插其中,为大家呈现一部生动的日本政治小史。 未来日本的政治将何去何从,安倍会继续掌权吗?未来日本的政治家们又有谁?
嘉永六年(1853),美国人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德川幕府治下持续了两百余年的太平盛世就此终结。朝廷、幕府、诸藩围绕着开国与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攘夷志士在京都掀起腥风血雨。然而,原本主张攘夷的萨摩、长州二藩,分别在萨英战争和下关战争中惨败于列强之后,意识到非学习西方不可,尊王攘夷运动转而变成了号召以武力推翻幕府的勤王倒幕运动。随着将军德川庆喜被宣布为朝敌、江户城无血开城,以及萨长联军在戊辰战争中获胜,德川幕府及其支持势力被逐一扫清,日本步入明治时代。本书以 非萨长史观 的视角,再现了幕末及明治初年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历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以往的明治维新画卷。
《剑桥日本史(第6卷):20世纪》为剑桥日本史系列中的第6卷,也是*后一卷。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重心缓慢地从大西洋转到环太平洋地区,日本是其中重要一环。本卷叙述了20世纪近四分之三时间内现代日本的历史。本卷对现代日本的国内政治、外部关系、经济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做出概述,尤其是在第二部分强调了日本的领土扩张和在亚洲大陆的侵略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镰仓幕府末期,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后醍醐天皇横空出世,决心夺回被幕府瓜分的政治权力。同时,各地武士掀起推翻镰仓幕府的浪潮,源氏武士的后裔 足利尊氏脱颖而出,成为武士阶层新的代表。随着尊氏就任征夷大将军、建立室町幕府,武士阶层与专制王权之间的矛盾再难避免。 本卷以《太平记》为线索,展现了南北朝时期两个朝廷、两位天皇并立的特殊局面,并重申了 物语 对现代人、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南北朝,日本历史中动乱和变革的时代。 书写者的笔墨紧紧扣住了历史演进的旋律,记录下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在历史中的奋力选择和追逐的足迹。 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