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河南碑刻类编》分为河南碑刻的前世今生;河南名碑的趣事旧闻;碑帖市场的繁荣可期三编,主要内容包括:河南碑刻知多少;河南现存重点碑刻录等。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现存碑刻不下万通,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安阳、济源等地。在这上万通碑刻中,较有价值的当在2000通左右,比较的有300通左右,最为的当在100 通左右。
本书是“中华文物览胜”丛书的本,既是一部有关碑林的图录,收录的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有名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又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配有通俗易懂、极富趣味性的文物介绍和讲读,为大家讲解碑林珍品的来龙去脉和重要价值。这既是落实总书记“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的讲话精神,也是对陕西文物精华的集中宣传和展示。
《辽金经幢研究》讲述了经幢是佛教密宗进入中国后独特产物,一般由石刻而成,个别有铁铸,多为八角和六角,圆柱形和圆鼓形罕见,上面刻以佛顶尊胜陀罗尼为主的各种密宗陀罗尼。经幢的建置自唐朝开始普及一直延续到明清。唐代是树立经幢的高峰期,而异域的辽金更是普及。
本书从图腾文化、神话传说到儒、佛、道三教文化,从自然山水到茶文化,从民俗到文学艺术,从书院到理学文化,从历史事件到旅游文化,等等,都有详细的考证和阐释。而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的,则是摩崖石刻。 本书作者的研究,不是抽象的图解化的概念论述,而是根据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情景化的分析解读,既有感性形象,又有理论深度,读之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同时又能深入其内,体会其中的文化意蕴及学术价值。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西安碑林数千藏石中,甚至在中国现存数以万计的古代碑刻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国际知名度、被中外学者研究得最多的一块碑。由一块古碑,衍生出了一门历久不衰的国际性的学问,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例。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本书是“中华文物览胜”丛书的本,既是一部有关碑林的图录,收录的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有名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又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配有通俗易懂、极富趣味性的文物介绍和讲读,为大家讲解碑林珍品的来龙去脉和重要价值。这既是落实总书记“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的讲话精神,也是对陕西文物精华的集中宣传和展示。
《印学研究》第七辑“印外求印专辑”,通过对明清以来篆刻创作演进过程的考察,分析了前期“印中求印”与后期“印外求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印从书出”、“印外求印”艺术理念的特质及其在篆刻艺术发展中的意义,对钤印陶文、甲骨文、泉币、碑版、非篆书等文字入印进行了个案探讨与发掘,对金石学影响下的篆刻特征进行了梳理与评说,拓展了“印外求印”模式下的创作空间。此外,本辑还编发了一组古玺印、钤印陶文考释,篆刻辨伪,印人考证文章,尤其对战国私印中的复姓问题进行了深刻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共收论文22篇,并选録了当代名家书画篆刻作品12件。
本书在大量史料与图像的基础上,以乾嘉道时期突出的碑帖镌刻者钱泳为主要考察对象,讨论了钱泳的生平经历、职业选择、书法艺术,进而详述钱泳受托刻碑、受托刻帖、自发刻碑及自发刻帖的情况,并对其中重要碑帖产品的镌刻缘起、镌刻过程、镌刻质量及其中产生的人际互动进行了细致阐述。此研究既有助于认识清中期碑帖行业的大量细节,也有益于考察当世与碑帖相关的人际交往、书法风尚与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