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傅山年谱》笔者尹协理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研究傅山,焉傅山在生活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做出如此众多的贡献深深感动。但由于以前研究与宣传不够,国内外能全面了解傅山的人并不多见。于是决定深入研究傅山的事迹及其贡献,到处搜寻、广泛发掘傅山的*作与流传至今的手稿;利用晋阳学刊这个学术园地,在主编高增德先生的支持下,开辟了傅山研究专栏,联络省内外专家学者,发表了一批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笔者自己*是努力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文史等国内各大专业杂志发表,宣传傅山的思想与学术贡献;在此基础上,向笔者供职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贯文先生、副院长张海瀛先生*力建议,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发起,召开全国性的傅山学术讨论会,以引起学术界对傅山研究的重视。于是在省委省政
沈葆桢是晚清中兴名臣、中国近代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他公忠体国,勇于任事,胆识过人,创造前人所未曾成就的事业,对近代中国历史影响至深,特别为中国近代海防、海军、科技、台湾开发等都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然就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迄今无人为之编年谱,满足研究者之需求。此书稿系填补空白之作,编者既从沈氏文集、奏议、信札中勾稽其行实,又广采同时诸家诗文、日记、笔记、族谱、档案等,资料甚是翔实,考订较为严谨。对谱主生平事迹及其著述做了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考述。
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的《陈衍年谱》系 闽人年谱丛书 之一种,以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现代著名诗人、词人、诗文评论家、学者陈衍为对象,在前人编纂著述的基础上,旁证考订而成此书。本年谱从陈衍的诗文、信札、翻译、编辑等资料中系统地搜集他在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和日常生活诸方面的活动,也参照与谱主同时代人留下的书信、日记、评介文字和海内外各种档案及私人收藏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衍一生以及数十年来中国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发展轨迹,为国内外学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和线索。
本书由两部年谱、一部日记组成,包括《夏同善年谱》(据上海图书馆藏夏敦复等编《夏侍郎年谱》,1920年铅印本),《王祖畬年谱》(据上海图书馆藏王祖畬编,王保譿续编 《溪山老农自订年谱》,1918年刻本),附《王保譿日记》(据南京图书馆藏《溪山小农日记》稿本)。《夏同善年谱》时间跨度较长,编年、记事详细,有日记的特征,对研究 夏同善生平,了解晚清政治、文化有史料价值。《王祖畬年谱》记述王祖畬生平,《王保譿日记》主要为1911-1912年间记事,对了解清末近代江苏历史、地方社会及藏书家 活动颇有价值。
厉鹗是清代*重要的文学家和学者之一,本书为 其年谱长编。内容分年谱与附录两大部分,年谱又分 正谱与后谱两部分。正谱详载厉鹗生前事迹,包括世 系、交游、*述、评选、藏书、交游、酬唱、婚姻、 科举、行旅、游览、疾病、经商等,事无巨细,不惮 繁复。后谱叙录厉鹗身后事迹,以明其地位影响之起 伏变迁,包括友朋追怀、文献流传、后人评论等。附 录包括墓志、传略、*述考、轶文辑存四个部分。 申屠青松*的《厉鹗年谱长编/当代浙江学术文 库》体例完备,材料丰富,考证精审,系年准确,忠 实而细致地再现了厉鹗一生行止及其时代场域、历史 影响,同时对其*述、轶作进行了系统考证、整理, 有助于为厉鹗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王逊年谱》是中国著名美术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现代美术史教育奠基人王逊的一部传记。王逊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任《美术》、《美术研究》编委。1957年他主持创建了中国**个美术史系,为使美术史在中国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参加了国徽设计、景泰蓝改造、建国瓷设计、故宫书画鉴定、敦煌艺术遗产整理等工作,所著《中国美术史》是研究中国艺术传统的经典论著。本书作者为其侄儿,在搜集原始文献和访谈基础上完成,保留了大量一手资料,对研究王逊生平和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朱光潜年谱长编》计1卷(册),549千字,收录图片290幅。本书以 信 为要义,以朱光潜的生平行止,尤其是和美学思想形成相关的文艺思潮、理论批评、社团流派、文人交往、家庭温情线索为核心,从社会背景及重大文化事件、朱光潜美学自身理论和观点的转换、家庭及文人之间交往事况三个方面展开,以年月为经纬,编述其生平活动、言论、著作及影响等。全书分十一卷逐条纪事,并辅之于美学专题的分析,纪事和专题相结合,遵循科学的方法收集史实、说明因果,演绎出谱主的美学理论和人事、社会历史关系的来龙去脉,勾勒出朱光潜一生的全貌。
王逊是中国**美术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现代美术史教育奠基人。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任《美术》、《美术研究》编委。1957年他主持创建了***个美术史系,为使美术史在中国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参加了国徽设计、景泰蓝改造、建国瓷设计、故宫书画鉴定、敦煌艺术遗产整理等工作,所著《中国美术史》是研究中国艺术传统的经典论著。作者为王逊先生侄儿,同时也是文化专家和文物鉴赏家,他在搜集原始文献和访谈基础上完成《王逊年谱》(由王涵著),保留了大量一手资料,对研究王逊生平和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吴芳吉(1896 1932),字碧柳,别号白屋、白屋吴生,重庆江津人。民国初年*名诗人、儒者、教育家。早年肄业于清华学校,先后任教于中国公学、明德学校、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参与创办重庆大学,并任文预科主任。有《吴白屋先生遗书》《吴芳吉集》《吴芳吉全集》等*作行世。其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代表作《婉容词》被誉为 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 的传世之作。 吴芳吉英年早逝,其人生经历和思想主张多不为人所知。王峰*的《吴芳吉年谱》综合吴芳吉的文章、书信、口记、诗歌,以详尽的史料和细密的考证展现了其一生的思想轨迹、诗歌创作、教育活动及日常生活,考辨了其与郭沫若、吴宓、柳诒徵、刘咸炘等民国学人的交游状况和思想互动,再现了民国初年一位杰出诗人、中国文化坚守者的人生轨迹与内心世界。
本书校点明清之际黄道周弟子等撰写的年谱三种,即(明)洪思《黄子年谱》、(明)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清)郑亦邹《黄石斋年谱》,以及本书附录的明清人撰黄道周传记19篇,包括明朝黄景昉《黄道周志传》、明朝洪思《黄子传》、明朝査继佐《黄道周传》等。此书原在我社以 八闽文献丛刊 之一种出版,此次修订后再版。整理出版黄道周的相关著作,乃至对黄道周的生平进行著述,可以为学术界研究其理学思想、艺术创作、人格魅力等方面提供载体,乃至为研究晚明社会风云突变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提供相关资料。
本书是周勋初先生所撰关于唐代 诗人高適的生平年谱,今收入新版《周勋初文集》。此书曾于198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又曾收入江苏古籍出版社《周勋初文集》。作者广泛爬梳相关文献,经过严谨的筛选与考证,详细考定高適生平事迹,且为高適诗文编年。 《胡小石年表》全面而细致地记录了现代文史大家胡小石先生的一生的学术与社会活动,是读者瞻仰一代学术大家的有益资料。《年表》经胡小石先生高弟周勋初先生认真审订,价值很高。\"
《魏宏运自订年谱》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魏宏运先生自订的学术年谱,以编年的形式勾勒了作者治学的路径。该书2004年作为庆祝魏宏运先生80大寿的祝寿之作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有10年。这10年中,魏宏运先生除了补正大量材料之外,对其80岁至90岁之间的学路历程又有大量增加。从1925年至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魏宏运先生亲身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该书既是一部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发展史,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科的发展史,同时记录了老一辈学人的学行,亦能反映出大背景下中国学人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出版价值。
沈晖编*的《苏雪林年谱长编》,自苏雪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出生至1999年4月21日病逝,以编年体事录注的方式,逐年逐月逐日撮其重要事迹,忠实记录苏雪林的人生之旅。 笔者在撰写苏雪林年谱之前,曾花费较长时间,查阅她一生活动轨迹的**手资料,通读了她所有已出版的*作,并搜集了相当多的书信(800余函)及大量佚文,对年谱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接触到的有关知名人物、教学与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学术上的重大发现,都一一查找当时背景资料,核定史实,细致梳理,以注解的方式,简要做出交代,目的是凸显这位几乎要跨越三个世纪的知名作家、**教授、*名学者丰富而传奇的一生。
本书在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默庵集锦》基础上,对相关史籍、别集、尺牍、墨迹进行搜剔考证,详尽勾勒谱主一生的行迹,包括思想脉络、宦迹鸿爪、学术活动、艺术创作,尤详于诗歌书法及艺术鉴藏活动。以年系事,“文省于前,事增于后”,每年谱文之末列“时事”一项,以利知人论事。共分五卷:入仕之前、京官十年 、惠州知府、扬州知府、宁化乡居 。本书搜辑宏富,考证精审,兼具文献性、史料性、学术性,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讹误,填补了伊秉绶研究的空白。既适合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本书稿是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史杰鹏为所开《史记》 撰写的讲稿的结集。分为“刺客”“游侠”“战争”“谋略”“女性”等专题。多从文字、音韵、训诂的角度切入,对先秦、秦汉的社会情状、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等方面进行剖析。把《史记》这部史学名著放在它所产生的历史情境中加以观照。对一些历史爱好者感兴趣而存在争议的话题,如“李广和卫青、霍去病孰强孰弱”“羹颉侯的封号是否含有贬义”等,进行专门的辨析,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语言生动,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刘俊伟编著的这本《王鏊年谱!》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鏊的年谱。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世称震泽先生,苏州府吴县人。在科举上,王鏊是乡试解元、会试会元与殿试探花。在政治上,王鏊从成化十一年初授翰林院编修始,至正德四年致仕回乡止,在朝为官长达三十多年,历侍宪宗、孝宗、武宗三朝,在他仕途的后三年还曾入阁。因此其年谱对于了解明代中期的政治状况,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官僚制度的运作、文官与宦官之间的相互制衡、文官集团内部的相互斗争等大有裨益。其中关于刘瑾的突然掌权、武宗的微服出巡以及王鏊与李东阳的交恶,年谱记载尤详。在文学上,王鏊在当时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制义“更百世而莫出者”,影响了明清两代,直接促成了八股文的形成;他在朝及归乡期间,与吴地的文人组织了许多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