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清·吴鞠通著。全书共6卷,首卷原病篇引证《内经》,述温病之源;卷一至卷三,分上、中、下三焦,详论温病证治,为全书中心内容;卷四杂说,是有关温病的短论;卷五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卷六解儿难,专论小儿急慢惊风、痘证等。昊氏参考仲景、刘河间、吴又可、叶天士等人之说,创三焦辨证学说,并创制与化裁了许多方剂,其中银翘散、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均为后世常用的名方。该书效仿张仲景《伤寒论》的做法,以条文分证,使读者便于记诵。条文后又自加分注,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该书是中医院校师生及临床工作者 的中医经典书籍。
本书立足于解决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管理的实际问题,汇集了 妇产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药剂科、医院管理等多学科专家观点,以 外 、 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点围绕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和分层管理,聚焦诊断、预防及治疗,综合考虑医疗机构管理和医务人员实践,阐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院内管理模式和疾病诊疗流程,提供了相应评估标准、评估记录表、观察记录表、知情同意书等供读者参考、实践。这些实际的工具往往很难在教科书、文献中找到相匹配的解释说明,因此,本书 适合医务管理人员和产科一线医务人员阅读和参考。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之名 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其成书时间大约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内经》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而且在疾病认识、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也初步构筑了后世中医发展的支架。本书不做繁琐考证,不做白话译注,佚名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版面层次清晰便于读者时时诵读,是中医院校师生及临床作者 的中医经典书籍。
赵学敏著的《串雅内外编》为“走方医”治疗技术方面的专著,清·赵学敏著,清·吴庚生补注。 全书共八卷,分《串雅内编》四卷、《串雅外编》四卷。其中《串雅内编》介绍了“顶、串、截”三大法,以及某些单方。《串雅外编》则分禁方( 之类)、选元(各种急症抢救法)、药外(非药物疗法)、制品、医外等类。 清末名医吴庚生于若干治法与单方验方后,附有按语,对学习和应用很有启迪。该书 揭示了“走方医”的神秘内幕,是临床医生重要的学习参考著作。
《医林改错(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系清代名医王清任生前仅有的著作,成书于道光庚寅年(公元1830年)。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记载了王清任对古医籍中脏腑错误的纠正,王清任的气血脏腑学说的立论,以及他大量的临床经验,体现出王清任擅长于活血化瘀、补气活血的治疗特点,特别是王清任所创制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方剂,为后世广泛流传。后世医家遵其理,执其方者,大多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验。 《医林改错》是中医工作者 的古籍之一,此次整理出版,对于该书的普及与流传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情绪行为障碍干预”康复课程开设的参考标准,该课程主要针对康复对象广泛存在的情绪行为障碍,通过精准评估和有计划、有系统的情绪行为训练,提升和塑造康复对象良好的情绪与行为管理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本康复课程的使用者为康复治疗师或康复教师。康复治疗师是指使用康复设备及专业工具对情绪行为障碍者采用定量与定性的综合方法进行评定、制订方案、实施康复训练,跟踪康复效果,以及提供康复咨询与指导的专业人员。
曲夷、张沁园主编的这本《伤寒论考点速查速记》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将教材内容压缩为【考点扫描】和【要点突破】两大版块,帮助学生解决“抓不住重点,记不住难点”的问题,书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列出“考点记忆简表”,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全书简洁清晰,一目了然,易学易记,特别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随时翻阅学习。
李东垣著的《内外伤辨惑论》,又名《内外伤辨》,金·李杲著。李果,字明之,晚年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地区)人,生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师从易水张元素,而名出其右。李果所生活的年代,正值金元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故饮食劳倦所致之内伤脾胃之病尤多,而医者多不识,东垣遂著此书“以证世人用药之误”。 该书约成书于1232年,刊于1247年,凡三卷,二十六论。卷上十三论,详细论述了内伤病与外感病的区别。卷中五论,23首方,提倡饮食劳倦脾胃内伤者,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温其阳,并创立了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卷下八论,方23首,论述内伤饮食之消导药的用法。本书是“补土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李杲生前定稿并作自序的惟一一部著作,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了 重要的推动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实际出发,总结整理了妇科患者最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分别予以阐述和解释。全书分为门诊篇、住院篇、围术期篇和化疗篇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妇科常见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如何
《脉经》晋·王叔和著。叔和名熙,生卒年代不详,为晋太医令。据《名医传》栽:高平人(即今山东高平,邹县西南郭里集),性情沉静,尤好著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洞识修养之道。其主要著述有《张仲景(药)方》《脉经》等。 《脉经》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晋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卷一、卷二及卷四论脉;卷三论脏腑;卷五载张仲景、扁鹊、华佗等论脉及察声色;卷六论五脏六腑病证;卷七载张仲景论伤寒;卷八及卷九载张仲景论杂病;卷十为手检图。林亿盛赞此书:“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成可按用”。 隋唐时期,《脉经》被列为医学生必修科目,并广为后世医家所引用。公元562年,该书传到日本、朝鲜。17世纪该书又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在欧洲刊
在医学成像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断层图像重建无疑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黄力宇和朱守平和匡涛编著的《医学断层图像重建仿真实验》是一本配合成像理论教学的实验指导书,内容较为系统地覆盖了目前课堂教学和医学临床上 常用的平行束扫描、扇束扫描、锥束扫描等扫描方式下的图像重建问题,并由浅入深地精心设计了十九个仿真实验,这些实验既包括了经典的滤波反投影算法和FDK重建算法,也包括了新近快速发展且方兴未艾的压缩感知算法在图像重建中的应用。 在简要给出每个实验涉及的理论基础和完成思路之外,每个实验涉及的所有算法都给出了MATLAB示例程序,以方便学生自学和上机练习。 本书适合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人员入门的技术参考书。
《十四经发挥(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由元·滑寿所著。本书共3卷,每卷1篇。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总论三阴三阳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论十四经循行路线、腧穴位置及手足十二经“是动”病的临床表现。卷下为奇经八脉篇,为滑氏杂取《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中有关内容,参合为篇而成,论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本书循经列穴,训释名物,编写经穴歌,倡十四经之说,把督任二脉提高到与十二正经同等的地位,对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正如承淡安所云:“针灸得盛于元代。滑氏之功也”。
本书为《人体运动学》(第3版)配套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学习目标、内容精要、习题与参考答案。习题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参考答案。习题集既体现基本知识,也体现实践性,结合案例性教学的特
《望诊遵经(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诊断学专著,清·汪宏撰于1875年。本书继承《内经》揣外知内的诊法理论,对其望诊理论有所发挥,使之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上卷叙述望诊在辨证论治方面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下卷叙述体表各部位的望诊提纲,从眼睑、口、舌、唇、齿、须发、腹背、手足等部位的形容色泽和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比较.以辨析病证之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对疾病的顺逆安危做出判断。此外,还叙及行止坐卧和身容意态的望法大纲。书中辨色之精、观形之确,后人鲜有出其右者。全书既有前人论述,又有个人经验,对临床医生 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