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与口袋公园这一话题,首先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与更新策略、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需求与方向,以及口袋公园的设计要点和后期维护;然后精选了近年来我国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与口袋公园的实践项目,对每个案例的基本情况、设计理念与总体方案、详细设计与措施、建成效果都进行了分析和展示,对于有特色的空间节点还借助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图纸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读者从整体到细部地了解这类项目的建设过程。本书适合建筑、园林景观、城市规划等行业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阅读使用。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 深奥 ,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特点。 该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华盖建筑事务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hai)于1933年1月1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一家重要的事务所,其建成作品的品质数量、分布地域,事务所的运营机制及业界影响在民国时期都极具代表性。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一到六章以时间为轴展开历史,由三个合伙人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经历切入,插入事务所成立的社会大环境,再聚焦于事务所成立的机遇与挑战,追踪事务所运行机制及其变化,探索这些变化在如何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然后按照建筑类型集中描写抗日战争爆发前事务所的繁荣景象,后利用材料,尽可能勾勒出抗战后至事务所解散前的完整形象。第七章将集中呈现华盖未实施的建筑。第八章叙述事务所合伙人的其它几面,第九章试图提炼出华盖建筑事务所的理论观点和设计特征。本书试图从纵深方向构建一个较为饱满的民国建筑事务所的形
现有住宅的设计在应对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起居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安全隐患,如地面防滑性不足、洗澡不方便、尖锐家居碰伤等, 适老化设计 可以帮助广大老年人实现安居颐养天年,更是我们关爱老人、关注养老的大爱行为。本书主要内容为解读老年人、中国适老化设计理论基础、老年人信息需求模型及实践探索、养老服务模式中适老化研究、通感思维下的适老化设计、适老化设计思维在视觉信息设计中的应用、适老化设计思维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适老化设计思维在居住空间中的应用,可以在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专业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适合适老环境设计与改造人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员等阅读。
本书以高质量发展理念和工匠精神为引领,深入挖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规划设计及其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要点与举措。通过实践界和理论界共同参与的 扎根式 案例研究,全书 全景式 呈现大兴机场的规划设计及管理过程,对大兴机场选址、决策研究、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工程设计的技术、组织和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述,凝练出 一个目标、二元治理、三级组织、四型机场、五项理念、六项机制 的大兴机场规划设计管理模式。本书可以为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特别是机场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也可以从复杂工程管理理论的角度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本书可供从事大型复杂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工程管理理论研究等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工程管理案例课程参考资料使用
本书旨在明确 站城融合 的多层次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城市设计工作,确定不同车站地区的发展定位,制订 站城融合 的策略和方法,统筹协调功能业态、交通出行、空间形态等相关的物质要素,促进铁路、地方、市民等相关群体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通力合作,对车站地区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推动 站城融合 的整体价值和公共利益之实现。本书是对现有城市规划学科的精细化发展,也是对既有铁路车站设计过度模式化的一种改革创新,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大学科的细分门类都具有完善和提升的学科发展价值。
本书在深入研究国内外遗址保护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地运用分析、归纳、演绎的方法,同时借鉴符号学、类型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及城市设计相关理论,着重从遗址类纪念性建筑创作研究入手,指出了遗址类纪念性建筑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现代模式的遗址类纪念性建筑的设计理论。本书可供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人员、建筑管理与施工管理人员、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参考。
本书对学术图书馆近30年的空间再造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介绍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图书馆空间评估方法,分析了近年来著名的大学图书馆和学习中心的空间发展变化。试图探讨空间设计如何加强并促进用户在图书馆中的学习体验,识别空间的哪些要素对学习体验产生影响,以及哪些空间要素使用户对图书馆空间满意度产生影响,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提供基于证据的策略指引。
本套书为佳图文化“建筑设计手册”系列图书,同时也是已出版的《建筑设计手册Ⅱ》的延续之作。本套书紧跟建筑设计的时代脉搏,站在建筑设计的专业角度,精选国内外案例,系统探讨设计理论,希望能够为建筑设计师以及相关行业读者带来新的视觉和设计灵感。 作为“建筑设计手册”系列图书中承前启后的专业读本,本套书精选案例均为国内外**案例,体现了当下建筑设计的前沿思维。内容编排上,由浅入深,从案例的定位、设计理念、设计关键点等方面入手,并配合大量的专业技术图纸,如平面图、效果图、实景图等,力求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读者全方位深度解构案例使其感受案例设计之精髓。此外,由佳图文化所编的《建筑设计手册(Ⅲ办公建筑)(精)》一书沿用“理论+案例”模式进行内容编排。本套书资料**、翔实且专业,是不可多得的建
本书聚焦中小型支线机场航站楼,分为七大章节:第1章 概论 提出了国内机场体系的分类、支线机场的定义、支线机场航站楼的类型;第2章 规划篇 总结了机场总体布局的构成,以及飞行区和航站区的基础知识;第3章 建筑功能篇 重点研究总结了航站楼构成要素、旅客流程以及航站楼各区域的设计要点;第4章 空间构成篇 从剖面形态入手,重点研究了一层半式航站楼的空间组合类型、空间尺度;第5章 创新篇 阐述了国内支线机场航站楼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创新的必要性,并从近200个国内外机场航站楼的案例中筛选出31个优秀案例加以研究,从外部造型、内部体验、细部营造三个方面总结出了航站楼建筑设计的创新思路;第6章 趋势篇 根据国内支线机场航站楼设计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将其划分为四个 代际 功能时代、造型时代、文化时代与体验时代,并提出
近年国内冒起商业地产热,由于业内人士的资历集中于住宅,导致公建项目的定位、深化设计及营销的专业性普遍低于住宅。在各种商业地产中,办公楼的市场规模及用家数量,不少白领在办公室较家里时间更多,如何打造符合用家需要、人性化的办公空间,提升用家对产品的认知能力至关重要。商业活动以效益为本,利润创造效率虽与销售相关,但笔者总结多年经验,在市场平稳时,决定房地产效益的最主要因素是产品优劣;营销策略及执行能力虽有相当影响,却属次要。故此书中的核心内容是办公楼的定位、设计与物业管理。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在那里他们可以组建起自己的小社会关系。幼儿园空间环境,关系到孩子们的教育及兴趣的培养,并且能够影响孩子们未来的成长及性格的养成。因此,幼儿园设计要从孩子们的兴趣及需求出发,为孩子们创造优质的成长环境。本书在理论部分阐述了不同成长阶段的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幼儿生活及学习的环境对其成长上产生的影响,幼儿园选址及设计要素等内容。案例部分则从幼儿园的建筑、室外活动区域以及室内空间出发,以生动的实景图片配合详细的设计图纸和设计过程,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当代幼儿园设计的全新面貌。
当书籍邂逅建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书将带你参观世界各地完成的图书馆,徜徉在弥漫着书香的建筑中,体味建筑师怎样将书籍与建筑巧妙结合,并融入当地的建筑风格。书中对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均有涉及,在为专业设计师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将带给你一次别样的书香之旅。
今天,我们认识到,儿童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研究都在探索建筑对于儿童行为方面的影响。因此,建筑师有责任重视教育方面的问题,并将其应用到有关建筑和设施的设计中。 在本书中收录的这些工程的建筑师们,在教育工作和其他专家的指导下,已经找到了一种方式,可以满足业主明确提出的所有要求,其中既有功能方面的,也有美学方面的,为儿童设计出了实实在在的空间。 这些要求正如对空间分配一样,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对材料进行严格而又独具创意的选择,以充分保障这些设施的使用者的安全。 本书中关于室外活动场地的详尽的附录由冈特·比尔茨列出,他是那些专门为儿童服务的建筑实体和空间的设计专家,也是各种相关杂志的合作者,他提供了既包罗万象而又精挑
《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一书中,库哈斯认为“曼哈顿的建筑是一种拥塞的开拓之范型,曼哈顿已产生自己的大都会都市主义――拥塞文化”,并提出了拥塞文化的三个定理:格子(Grid)、脑前叶切开术(lobotomy)、分裂(schism)。 格子代表曼哈顿的都市规划,表现出一种不自由和自由间的辩证关系;脑前叶切开术代表摩天大楼内外关系的决裂;分裂则代表摩天大楼叠豆腐式的空间构成造成上下楼层关系分裂的状况。库哈斯认为拥塞文化“解决了形式(外)与机能(内)长久以来的冲突,使曼哈顿的的建筑物兼具建筑和高效能机械;现代的和永恒的。”
光伏建筑一体化是指将光伏技术与生态建筑进行整合,将建筑的耗能与产能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诠释生态建筑的可持续与环保理念。本书以夏热冬冷地区的实际案例为例,讲述了如何综合实现BIPV在建筑中集成式的*优化设计,采用一体化的技术设计理念,在达到PV*大发电效能的情况下,保证室内舒适度的提高。并基于生态整体论思维的启示,研究如何在建筑创作中降低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及废弃物,提高环境质量,提高综合效益等问题,实现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