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除尘理论与技术》共分8章,前两章介绍了在进行颗粒污染物控制的研究与应用中所的基础和气溶胶力学基础。后6章则是根据前两章所建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讨论各种除尘方法的分离机理,阐述除尘设备的性能、构造、设计和工程应用。本书既可供设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从事环境科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还特别适合于作为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和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环境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环境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环境正义、环境运动、环境控制以及环境教育等,同时,对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范式、研究对象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这环境问日益突出的今天,本书的出版,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环境社会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社会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海啸》分为4个部分,即认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预防,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自然灾害的灾后心理自助。通过多个灾害实例,叙述了每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涝、泥石流、滑坡、火灾、风灾、雪灾等的特点、成因和对人类及社会的危害;然后通过描述各灾害发生的前兆,介绍了这些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并针对各种灾害介绍了简单实用的自救及互救方法,最后对人们灾害创伤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做了一定的分析,介绍了有关心理干预的常识。
《废气变黄金-清洁发展机制研究》共分十三章,每章节都具有连贯性,可按章节顺序来读。 章先让大家知道气候会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效应”所产生;因为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相对气温也会升高。全球如果普遍高温不退,将给生灵万物带来许多灾难! 第二章要了解全球企业都在进行节能减排,一些国家或地区减下来的二氧化碳可卖钱。为什么六种温室气体那么值钱?因为《京都议定书》规定交易六种温室气体有三种交易机制,所以要深入了解《京都议定书》。 第三章讲什么是CDM?二氧化碳可当商品买卖的三种交易机制,为什么非附件国家[发展中国家]只能够进行CDM?本章节有详尽的剖析。 第四—七章是我几年来对环保投入、为两岸企业解决节能减排及参与全球碳减排经验与心得,提供给大家分享! 第八—十一章是我一直以来鼓吹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系以孙鸿烈院士、张荣祖教授为首的一批中老年著名地理学家共同完成的一项具有总结性和创新性的著作。全书设四篇十九章,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及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可供农林牧、生态、环境、地理等科技人员,工作在生产建设线的广大干部,以及有关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新时代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在编排上先理论后实践,章到第四章对社区生态环境、创建绿色社区行动、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理论阐述,重点放在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含义、内容和方法,特点在于前章概念后续运用、知识点配制结构图,便于读者深入形象地理解。第五章是对应理论部分的实践案例,用鲜活事例、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读者掌握理论、用于实践。第六章对一些中外绿色低碳典型社区进行介绍,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全球性的社区绿色、低碳、生态建设概貌和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为可持续建筑贡献力量》的诞生起源于我们希望总结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工作,确立统一的研究角度,进行自我考问,出谋划策以及推进工作实践与尊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既要思考又需行动。思考的不足之处在于我们所想所知的各个问题只有在践行后才能得以证实。鉴于此,我们常常感觉到有必要投身到建设活动之中,去全面了解这一“体系”,借此尝试由内而外的转变。结果,我们与合理的批判思维相去甚远,而它则在建筑现况与城市之间竖起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垣。我们充分接受这样的选择。
《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书是该套系列教材中的册,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培训教材基础上,较全面地论述了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与行业特点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问题,共分三篇十三章。本书经两期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环评技术人员高级培训班试用后,进行修改和补充,提高了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拓宽了教材涵盖的工作范围。 本书是取得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负责人资格的旨定培训教材,亦可供建设单位、评价单们、科研单位及其他关心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士作为参考材料。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全国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围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内容展开,以突出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毕业生反馈,精选教学内容,采用新的国家标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全国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包括5个项目、21项任务,内容简洁扼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有些任务及要求,也是常规的测量实验,对实验内容、要求及实验仪器已做详细说明,因而不必再配备相关测量实验指导书。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全国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适用面广,可作为本科、高职等学校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检测人员的参考用书。
《章动的地球(关于环境变迁的探索)》作者对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频繁发生且呈增加的趋势,深感忧虑。面对当今科学对地球环境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许多学说至今都在探索,笔者产生强烈的自责心和求知欲,先后研究了近代和现代自然科学和环境科学相关理论,籍此思考当前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针对地球生态问题和突发自然灾害以及海陆起源、物种起源等复杂问题,作者试图找到一种方法去填补各经典理论的裂痕。
当前,绿色问题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和政府政策关注的前沿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天气让人们感受到的自然威力,使我们看到许多自然灾害和疾病中的人为因素。认识这些环境问题需要有跨学科、跨国界的视野,也需要更深邃的历史思考。牛津大学教授威廉·贝纳特和彼得·科阿特斯合著的这本《环境与历史》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当前的环境困境以及人类的应对。全书内容丰富而浓缩,从狩猎、农业、森林、国家公园和环境主义发展五个部分回顾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也勾勒出环保思想观念兴起与发展的轮廓。
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水危机”三个字,可以搜寻到一百多万条相关的查询。中国的水危机主要原因是缺水和污染。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已达三千多亿元。 我国的两大母亲河出现严重缺水和污染——长江源头支流之一的楚玛尔河段断流,黄河被污染。内陆湖和淡水支流和沿海伤痕累累——云贵高原湖泊滇池作为昆明的纳污水体,水质自90年代后明显下滑;太湖蓝藻爆发,无锡市民守着太湖没水喝;环渤海水域重金属超出正常标准2千倍;青岛沿海浒苔丛生 水是人的基本需求,还是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淡水正迅速成为富人专用品和赚钱工具。 基本、最不可缺少的资源——水——正在逐渐消失。事实上,全球水短缺有可能造成21世纪最严重的生态、经济、政治危机。是谁正在使这个问题更加恶化呢?
《中国生态环境安全》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发结合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从人口、资源、粮食、能源、天空等方面分析讨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中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促进全社会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于2004年10月26~27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补偿机制与政策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环境规划院负责承办,世界自然基金会给予了支持。来自国家环保总局、世界银行、国家有关部委、有关国际组织和驻华使馆、地方环保部门以及科研院校等机构的专家和代表1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国家环保总局祝光耀副局长出席并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讲话。 研讨会围绕外有关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与法规保障体系、中西部典型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在扶贫工程计划中的作用、市场机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物理环境监测技术》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物理环境监测是指对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光、热等这一类污染的监测。物理环境污染与其他类型环境污染的特性有显著区别:物理环境污染不因有毒物质排放引起,大多具有局域性强、无残留的特点,甚至许多物理污染无形无色、不具有传统意义的形态。然而,物理环境污染同样会对人及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说是“隐形的杀手”。目前我国的物理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空白,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需求的增强,物理环境的监测能力将逐步拓展,也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该书并不是一本介绍“如何操作”的技术指导,而是考察适用于所有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个人健康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和工业应用风险评价。这一领域现存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数量巨大,本书旨在确定统一的概念、讨论目前使用的方法、考察它们的适用性、给出风险评价在实践中的例子并引导读者找到与他们需求相关的信息来源。 本书共三篇,主要包括概念、原理和用途,技术和方法,风险管理及其新的发展方向。
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且也深得国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及实践的研究依然是片面和分散的,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整合,使人们很难从整体上对周秦时代生态环境状况的演变、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诸种因素等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所以对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实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周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研究》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同时借鉴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字学、哲学、经济学的成果,首次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探索,使这一漫长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灾荒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远古时期,灾荒就已存在,华夏的先祖大禹就是囚治水而出名。说它现实是因为每一个王朝都面临着灾荒的威胁,救荒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治国安邦的大政。 本书之所以取名为《山东近代灾荒史》,其用意即在于强调自然灾害发生后造成的饥荒、死亡、生产停滞和社会动荡,以及人为因素对灾荒的影响。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山东近代灾荒。选择山东近代重大灾荒进行个案研究,并在形状作一概述,结尾作一综论,并附有灾荒年表。这种总分总结合的论述体例也行能使读者对山东近代灾荒有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另外,每次灾荒发生后,当时的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会进行一些救济活动。
本书紧紧围绕新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总结了世界上的严重药害事件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探讨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要求和发展方向,研究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地位、作用,详细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方法,并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