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工业废水高级催化氧化处理工艺》共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当前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和背景,并重点分析了几类典型的高难度废水;水处理工程中的催化理论与工艺,包括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述、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特征、催化剂的分类原则等内容;水处理高级催化氧化工艺中常见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原理与表征方法;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光催化氧化工艺、电催化氧化工艺、Fenton催化氧化工艺、微波催化氧化工艺、湿式催化氧化工艺、超临界催化氧化工艺。本书适合从事水污染治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环境试验》较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环境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涉及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化学活性物质环境、生物环境、机械活性物质环境、辐射环境等试验,自然环境试验涉及大气环境、海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试验。全书共28章,主要介绍了每种环境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效应、试验条件、试验程序、试验设备、有关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具体试验包括高温、低温、温度变化、低气压、太阳辐射、湿热、霉菌、盐雾、酸性大气、流体污染、流动混合气体腐蚀、二氧化硫、水、砂尘、爆炸性大气、风压、积冰/冻雨、正弦振动、振动、冲击、碰撞、稳态加速度、跌落、倾斜与摇摆、振动—噪声—温度、温度—湿度—振动—高度和各种自然环境试验。
《焦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回用技术》共分六章。章介绍焦化废水来源及其水质、水量与特征;第二章论述焦化废水有机物种类及其COD组成;第三章介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状况;第四章论述焦化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技术途径;第五章介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第六章总结与论述焦化废水无公害化处理技术焦成与应用。《焦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回用技术》可供科研、设计与企业从事环保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与管理干部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粉煤灰的特征和危害,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及概况;粉煤灰的来源、收集和排放,粉煤灰的储存、运输及优化加工;粉煤灰的成分和性能;粉煤灰在房建材料中的应用;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工程填筑中的应用;从粉煤灰中回收有用物质;利用粉煤灰生产功能性新材料方面的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标准。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煤化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该书概述“生态文明”概念的起源,辨析“生态文明”的涵义,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和哲学理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人类之所以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因为工业文明“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走出深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即实现文明诸维度的联动变革:改变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取代矿物能源),改变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线性经济走向循环经济,谋求非物质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变自然观、科学观(知识论)、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本书是高等学校教育学与心理学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从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和师生相互作用的心理做了详尽和深入的描述,介绍了大量的心理发展、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品德和人格完善的规律,介绍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知识和规律。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大类教材。
建国以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术界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则是“万马齐喑”。真正文化研究是谈不上的。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头上的紧箍宽松了一点,思想解放了一些,真正的研究工作开始了。对文化的认真的研究也提到日程上来了。80年代腾涌于全国的“文化热”,是顺应时势的壮举。这大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研究。从整体文化研究一直到地区文化研究,都是百花齐放,灿烂辉煌。地区文化研究更是空前兴旺。楚文化、齐文化、吴文化等等,都推出了规模大、质量高的专著,令人耳目为之一新,长江文化研究,更不敢后人。有关机构邀集了与长江文化有关的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努力,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写成了一部由李学勤教授和徐吉军教授主编的《综论系列·长江文化研究文库:长江文化生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是《危险化学品安全丛书》之一。全书共六章,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危险化学品废物的来源、特性及其与危险废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②不明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定义与可能来源、判定方法与技术及其安全转移技术;③危险化学品废物处理与处置;④特种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处置。其中,由于焚烧处理与填埋处置是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处理处置方法,故将其分别单独列出成章。《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全面完整地描述了外危险化学品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成果。 《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主要适合于化工、石油化工行业从事设计、生产、科研、供销、安全、环保、消防和储运等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阅读和参考。
本书首先介绍了纺织印染基本工艺流程、主要原料染料助剂的化学性质、印染工艺清洁生产技术,阐述了印染废水的污染特点及性质、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及工艺流程的选择;接着介绍了印染废水单元处理技术(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的原理、应用特点及设计方法、组合工艺路线,以及印染废水污泥处理与处置方法;然后列举了印染废水一级达标典型工程实例,提出了印染废水处理站设计及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调试运行、试验研究方法、出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相关的外印染废水处理的新技术、清洁生产新工艺等。
本书以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为主线,介绍了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抑制机理、烟气净化系统的构成、烟气除尘技术、烟气脱硝技术、烟气中酸性气体污染物的去除技术、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排放与控制技术、烟气中二英的生成与控制技术、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及资源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典型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及其工程应用。本书展示了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的全貌、现有技术水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揭示生活垃圾焚烧及其污染控制的概貌,指出技术的关键所在及发展方向。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垃圾焚烧及污染控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及相关理论问题备受外学界关注。在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危机的历史经验及措施,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目的及要旨。从多学科视角、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主要研究路径。 《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在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现阶段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资鉴价值。
本书收录了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的111篇,分为“大会报告”“暴雨、暴雪”“台风与海洋气象”“强对流天气”“雾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中期预报技术方法及数值预报技术、平台开发等预报技术”六个部分。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参照国际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MA)的概念框架,采用系统模拟和地球信息科学方法体系,评价了中国西部各类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包括支持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剖析了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生计的定量关系,模拟分析了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的未来情景,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关于中国西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政策建议。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对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应用研究者,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电去离子(EDI)水处理技术,是将电渗析与离子交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膜分离工艺,属于高科技绿色环保新技术,正在电力、电子、医药、化工和环保等行业水处理工艺中得到逐步推广应用。《绿色电去离子水处理技术》以论文集的形式汇集了清华大学王方教授已发表的25篇相关论文,综述了EDI技术在制备纯水、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制备软水和废水处理等领域内的应用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近年来科研开发得到的一些创新成果,介绍了一些应用实例,也指出了今后发展方向。 《绿色电去离子水处理技术》可供电力、电子、医药、化工和环保等行业从事水处理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