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它和诗歌一样,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宏丽的文化宝库。本书收录王安石散文选集,以供广大读者借鉴欣赏。 精选王安石的多篇散文著作,比如《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囿于礼教之故,男女情爱文学难登大雅之堂,而男子悼念亡妻(或亡妾),娓娓抒诉闺房燕昵之情景,家庭盐米之琐屑,更难列于篇章。坊间偶有流传,近几十年来近乎绝迹。本书囊括闺中忆语体散文的开山之笔(冒襄《影梅庵忆语》)、之作(沈复《浮生六记》)以及最后一篇散文绝笔(余其锵《寄心琐语》),还包括目前涉临绝版、而内容更缠绵悱恻的名篇(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和蒋坦《秋灯琐忆》),将我国文学史中最典型、秀、最感人的忆语体散文收录。这五篇名作,围绕才子佳人与柴米油盐,或忆或思,情景并茂,艳而不浮,哀而不伤,感人至深。相信读者拿到此书时,当如《寄心琐语》中所言:『忽然得之,欢愕相半。』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写作的自传散文。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本次出版选开明书店民国本为底本,考以《雁来红丛报》本、霜枫社民国本、林语堂英译本重新点校;并请张佳玮精心译述,作长文译记为读者导读;收录"沈复的一生"(年表)"沈复三十年游历图",附"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便于读者朋友更好读懂中国挚美经典,从中获益。
宋人汪信民说:“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明人于孔兼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日本企业家对洪应明著的《菜根谭》极为推崇,对它的评价超过《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他们认为
这是出版社为青年学生编选的一本书,一群年轻人与一个中年人在这里初次见面,还会一起逗留一段时间。没准还能成为长久的朋友。青年学生读点文学,学点写作,主要不是为了今后当作家。当文学被看成是一种非职业性的人生素养,当写作被看成是一种跨专业的社会性训练,它们反而会真正重要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的专业作家拥有一个更广阔的接受平台。
本散文选集精选了《史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目的片段,“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