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古代山水画入手,将历代画论内容重新归类,再按照历史的演进予以纵向排列,全书系统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研究,并且予以简明的注释,这对于学习中国画论者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在研究齐白石书画艺术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足对齐白石书画真伪的鉴别,其它书中均未作评述。为了满足广大书画爱好者的需求,笔者编写了这本《齐白行书画鉴定》。因书画鉴定需通过综合考证,故本书从绘画、书法、篆刻、诗词、生平、旅游等方面,讲述如何对齐白行书画作晶进行鉴定。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得到有名画家慕凌飞老先牛和彭向阳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王镛山水画中的写意精神,还表现在他的古雅与冲淡。而这恰恰又是他的性情与风格的体现,也是他不同于老师李可染写实山水的地方。王镛山水的古雅,从外表看,似乎来自于他诗、书、画、印四绝又相互圆通的传统文人气质,而从根本上说,是他找到了一种契机,也就是说他强化了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某种潜在的现代感或现代构成的意识,找到了以抽象笔墨形式来表达全新意象与意境的转折点。他笔下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较之传统的表现手法更具视觉冲击力量。然而,王镛山水中的境界又是冲淡的,不是吗?他用笔上的从容、用色上的单纯,形象上的简化乃至于水墨渗化中那淡淡的放纵,已经从心中的氤氲转化为笔下的烟云了。技法上的创新,无疑也是王镛写意精神的显示。他的构图造境、强调的是大势与气象而力避繁细。其景多取于中,境则多取于高远,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学习水墨画是许多人的愿望。高卉民先生专攻水墨,尤擅花鸟鱼虫以及北方特有的山花野草,并以独树一帜的画风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享誉画坛,堪称大家。其笔力苍劲,其墨韵泼放,所表现物象的生活灵动与大巧惹拙,无不给喜爱水墨画的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书中所有画例皆为新作,有悉数为卉民先生亲为,画面架构明晰、笔墨简洁,物象刻画实在,间有方法与步骤讲授结合其中,虽所言不多,可谓都在画中……尤适少年儿童与广大中老年朋友习之。谨以此书献给喜爱水墨画的小朋友和中老年朋友们,愿这套水墨画丛书能成为你们的朋友!
中国古代人物画,从彩陶上寓意深刻的人物到战国、汉代帛画人物,以及汉画像石上兼有绘画和雕刻两种特点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不知名的画工所为。士代夫画家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或署名或著录,明确了绘画的作者。
这是NikonD7000的详细解析手册。书中按照认识相机、性能体验、即时取景、菜单详析、闪光灯与配件、规格附录的步骤,将NikonD7000从按键设计到使用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讲解。本书对机身部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析,帮助读者了解NikonD7000每一个按键设置,方便学习及使用时查阅。并配合大量图片和清晰的文字说明,对机身使用的系统进行了专业测评,突出相机性能与特点。在liveview即时取景功能上,NikonD7000比以往的D90以及D300S都有所提升,书中对这一功能的操作要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将拍摄的灵活性推至更高层次。在菜单分析环节,本书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为读者分析了NikonD7000每一个选项的用途,更按照实际情况提出了设定建议,为原厂中文使用手册做出专业的补充。书中提供了闪光灯及镜头的选择意见,并讲解了使用技巧,为用户的创意拍摄增加灵感。
可染先生是20世纪我最崇敬的艺术大师之一。2009年,邹佩珠先生及家人将可染先生的数百件精品捐献给北京画院,这一令人感佩的义举更是激励着我带领北京画院的团队深入展开对可染先生艺术的研究。2009年的捐展之后,从前年开始,每年一次的专题展和每年一本的画集陆续从五个方面展现可染先生的艺术人生和成就。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他对传统的极度尊重,又看到他革新中国画的勇气与艰辛,他一生都在苦苦追索中国画的意境和笔墨精神。
《中国历代绘画精粹:千里江山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等,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皴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天美画典:齐白石册页选(花鸟·虫鱼)》撷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典藏之齐氏花鸟虫鱼册页精品,原状尺寸,凡三十五幅。齐氏所画花鸟虫鱼,以日常所见为据,绝不凭空造作。少有人关注的路边野花、寻常草虫,鸽子、喜鹊、蝈蝈、青蛙、蜜蜂、蜻蜒、老鼠、水牛纷至沓来,兰花、牡丹、荷花、菊花、牵牛花、鸡冠花,众花齐放。
菊之为花也,其性傲,其色佳,其香晚。画之者,当胸具全体,方能写其幽致。全体之致,花须低垂而不繁,叶须掩仰而不乱,枝须穿插而不杂,根须交加而不比,此其大略也。若进而求之,即一枝一叶一花一蕊,亦须各得其致。菊虽草本,有傲霜之姿,而与松并称,则枝宜孤劲,异于春花之和柔;叶宜肥润,异于残卉之枯槁。花与蕊,宜含放相兼。枝头偃仰之理,以全放枝重宜偃,花蕊枝轻宜仰;仰者不可过直,偃者不可过垂。此言全体之法,至其花萼枝叶根株,另具画法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