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潘天说过:“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僃、不可有高低先后”,许多画家的成长道路表明,画画到程度,画家本人的气质、修养、个性以及探索精神,便成为更为重要的条件。这是一潜藏在作品之外,又蕴含于作品之中的精神化、理想化的东西。不具僃这一点,也就不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也就难于成为画家。 围绕着他的田袁乡情,经过长期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创作并取得相当成绩以后,赵准旺深得此中三昧。而且,他在不断探索中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我们期待并预祝赵准旺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这幅水墨黄山卷完成于2000年12月,历史二年半。画卷宽三十四厘米,长一万二千三百厘米。 画画的那些日子不知不觉中像风一样飘过,那时的画画就是我存在的的目的。不过在心底里我还是想以此来孝敬父母的。可是,召集父母都已经离我而去了,而我和画都不知所措了。如果以为父母之恩在于修育,却不知父母之情在于修心,虽孝却难免失之于中庸,画画大概是可以净化心灵的,这才真正知贪天之于父母的愿望。如果孝父母乃是天经地义,那么孝天地实在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根本道德,就必然是永恒的,这与人的所谓本性和本能有关。但这种力量不等同于智慧,与宗教崇拜有别。 孝天地的思索是关于美的,应该说,天地之恩也不仅在于养生,天地之情更在于养心,画山水者孝天地,要知行合一。画者要融入于天地之中,而后溶倾化于画里,这样才可以画画
于希宁,一九一三年生于山东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曾受教于黄宾虹、潘天寿先生。后长期从事艺术教育与中国画创作。出版过大型画集、技法论著、诗词专集等多种。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本书选帖为明天书法家祝允明《草书诗》,唐伯虎《行书自书诗》,文徵明《行草书咏杂花诗》《行书诗翰十札》(选一),董其昌《行书杜甫诗》《行书方圆魔记》等行、草书墨迹,其中部分作品珍稀罕见。 每件墨迹的出版体例安排包括两项内容: (1)彩色图版(墨迹正文、后人的题跋墨迹及收藏印鉴); (2)释评文字(作者书艺的历史评价诗文与墨迹正文的楷书释文)。 阅读本书,不益于提高书艺、而且有助于书法鉴赏、考证、辨伪、收藏、以及了解书法的历史传承。
李在(1400-1487年),字以政,号龙波居士,族谱讳称春谷。李在于明建文二年(即洪武33年,1400年)农历三月初九诞生在福建莆田江口郑坂村(今蒲江村)。李在12岁之前在家乡江口韶音书院学习诗文、绘画,12岁后寄居莆田城关祖家金桥巷生活,并到莆田梅峰书院继续研读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青年时登仕途,官广东高阳县尉、高要县尉,后迁云南(新编《莆田县志》载:李在官云南知县)仕云南,“行取”入都。李在常进云南沐府与画家石锐同为沐家效劳。宣德中被宣宗朱瞻基钦取入京,值仁智殿待诏,进画院后画作钤“金门画史之印”。李在1487年9月病逝北京,遗骸由跟随其在北京生活的长子君洋(号启东)迁回莆田江口郑坂村大宅里安葬。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钞》中谈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写了《二郎搜山图歌》,对明代莆籍画家李在之艺术造
心印之蕴:梁明笔下的土楼、南靖怀远楼内景(写生)、沧桑篇、月满楼、沧桑土楼之一、沧桑土楼之六、沧桑土楼之三、沧桑土楼之二、沧桑土楼之四、沧桑土楼之五、风情篇、大鼓催春、祥云土楼人家、闹春、梨花带雨、节气篇、霜降和小雪。
王道中先生从牡丹的历史、人文背景、结构、生长规律,写生牡丹的方法、形象刻画、构图、勾线技法、设色等方面,对怎样画好工笔重彩牡丹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在启迪性很强的文字介绍中,还穿插有画工精湛的示范图例,便于读者理解、临摹和借鉴。其中,关于写生牡丹的方法、写生牡丹的三个阶段及三个境界的论述,是先生近年来对自己几十年画牡丹经验的总结,相信对每一个读都都会有很大帮助。本书收有几十幅工笔重彩牡丹画。我们可以从事体味王先生所画的牡丹确实不凡,不仅花形美丽、如歌若舞,门瓣、覆瓣开合有情,而且牡丹的结构、品种、色彩都非常讲究。王先生善写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并将“瘦金体”挺健秀丽的笔法融合到工笔花鸟技法之中。本书收有几十幅笔重彩牡丹画。王先生对来自写生的素材,进行提炼、概括、装饰、美化,
赵志田,男,1940年生,汉族,河北省晋州市人。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0年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等诸位先生。1965年毕业后即被北京画院吸收为专业画家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新华书画院和神州书画院特聘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在近三十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他足迹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在深入生活的同时,不断吸收中外一切的艺术精华,融汇贯通,深入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创作出一系列作品。如《大庆工人无冬天》《太行情》《情系太行》《秦始皇铸钟图》《华夏志民族魂》《家乡春消息》等。1989年,他应邀赴美国旧金山两次举办个人画展,1994年初赴参加海峡两岸名画家作品联展,作品广受好评。1996年6月赴加拿大举办个人画展,1996
《历代名家册页:陈洪绶》收集了明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陈洪绶的人物、花鸟、山水部分册页精品,以工笔、兼工代写的绘画形式表现。“花鸟山水,无不精绝,尤长人物”,与北方的崔子忠齐名,被称为“南陈北崔”,其画风清润高古。
《学缘文丛·中国画学研究:形神与笔墨》共收录了33篇对中国画学的形神与笔墨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其主要内容有浙派人物画,意笔线描人物画简论,度物取真形传神,略谈中国画笔墨理念,程式规范与造型结构,形象感知与形象塑造,论现代中国画的多元发展,山水画中笔墨的线、形意义及其当下性,画学通故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是“工笔画线描山水画谱”之江南篇,该书立足于学习者的艺术素养和实际技能,收工笔线描江南画概述、步骤图、用笔、用墨方法、工笔画江南山水笔墨纸砚及使用方法,使学习者易懂、易学,易于操作。循序渐进、实物对照、重点提示、步骤演示,对于美术爱好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参考读物。书中还附有作品范例以供读者欣赏。
知名艺术家沈鑫,自幼痴迷于《山海经》等古籍里记载的上古神兽,他在二十余年的学习和创作中,查阅了大量古籍资料,凭借精湛的画技绘制了数百幅美妙 伦的山海异兽水墨图。其 本个人画集《山海经: 美水墨画卷》一上市,便引起读者的热烈追捧。推出 本画集后的沈鑫,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他怀抱着 的热情与冲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不断突破风格的限制。在他的第二本个人画集中,沈鑫开始尝试打造一个真正的“山海经的世界”:这里有山有海,山中有可以日行千里的五彩祥兽驺吾、乘之寿千岁的神马吉量,海中有凶猛的鲛鱼、能用尾巴敲击肚皮奏乐的鼍……沈鑫让这些“山精海怪”互动起来,让它们在长页中追逐奔跑,或是群居嬉戏,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全新视角的山海神话世界。
《工笔花鸟画稿精选》作者陈军创作了大批珍奇珍禽花卉画稿,画风传统、造型准确、线条组织丰富、勾勒精致。 《工笔花鸟画稿精选》以画工笔花卉画为主,也画禽鸟和草虫。这些作品即可以作为练习线描的范本,又可以用于创作参考。 《工笔花鸟画稿精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名家陈洪绶作品选粹》收录陈洪绶一生现存而可信的作品,体现他艺术的四个方面:传统、思想、技法、风格。陈氏的画基本上可以用“古雅”来形容,由文人及美术家创造出来的淳朴、玄澹、幽静、超逸的心灵境界,只有受到文哲美术修养的人才能体会,才能发思古之幽情,而神移到这种自往自来的园地。
《马寒松水墨人物画技法解读》作者马寒松是我国国画人物画家,尤善画古代历史人物,其作品构图考究,造型准确生动,设色典雅,画面意境雅俗共赏。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各种展览并。本书作者详细解读了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体会,技法要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人物画,范围很广,从画面人物多少一般分为群像画和肖像画。前者以突出人物活动为主,后者以描绘人物形象的酷肖为主。二者表现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要求形神兼备,即不但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形体,服饰结构、比例、场景透视原理等。而且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气质、和精神、神态等。本书精选了阎立本、赵佶、马和之、赵构书、李公麟等唐宋画家的经典人物画精品,并对画家及作品作了详细的介绍,是我们了解唐宋人物画技法的良师益友。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远的历史,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热爱“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中华大地,少年时代就开始在宣纸上学画江南山水,以后有幸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工作。昌明的时代更使我们这一代有开展学术研究的良好条件。作博士研究生,让我重新梳理过去所学的知识,看了许多古代画论和作品,心静了,怀虚了,气顺了,知识也丰富了,对传统的认识自然得到了升华。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人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毕嘉珍(MaggieBickford)《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次完整描述,她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允许现代学者近距离地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40多年的艺术经历,由老师朋友们为我的江南水墨艺术创作写了近80篇文章。在纽约的家、苏州的家、北京的家里找出这些文章的手稿、影印本,辗转地翻来看去,真是恍如隔世,在今天来说尤显珍贵!所以我要把这些文章汇集起来,和当时的一些原始资料同时发表。这里,每一篇文章都浸透着老师朋友们对我的艺术的深切关注和支持。无论是真诚的赞美,鼓励,还是善意的建议、批评,我都是怀着十万分感恩的心情去整理它,所有文字尽可能地做到按照作者的原文刊出。把这些记忆的碎片拾掇起来,加上我撰写当时文章的情况背景故事和图片,作品资料,编成今天的这本书。 整本书中,一共收录了60余篇文章,这些作者中有我的老师,和当代的画家还有美术评论家等学者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