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虫篆称鸟书或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鸟虫篆》(作者林墨子)是“”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系列之一,介绍了鸟虫篆。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以系统的架构、翔实的史料,辨析入里地阐述了篆刻艺术的复兴时代——明清以降的流派时代及其艺术精神,堪称是作者韩天衡、张炜羽数十年学术思想的结晶。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主要有以下四点特色: 一、以“推陈出新”的史学观念,建构五百来篆刻流派发展史的框架。 二、以篆刻发展和流派孳变视角遴选篆刻艺术家。 三、体例严谨,脉络梳理清晰,编排主次分明。 四、引入新见资料,体现研究成果。
邓散木先生生平留下大量诗词、书印、字帖及著作,为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贡献。《百转千回(邓散木书印精品集)》由李进增、陈永耘主编,本次展览从黑龙江省博物馆藏邓散木先生的二干多件作品中遴选了百余件精品,门类齐全,涉及书法、绘画、篆刻及相关专著、手稿,虽不能尽览先生的艺术风貌,却可由此一窥先生醉心一世的笔墨世界。
我国古代的玺印,历史悠久;后来由实用的社会功能,发展为欣赏的篆刻艺术,渊源流长。本书以时代为主,以篆刻事件与人物为辅,史论结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秦到近代(民国初期)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篆刻的不同特点及其演进与流变。 中国篆刻历史修久,内涵丰富。一部中国篆刻史,其实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印章史、主要包括印章的用途、名称、文字、材料、形式以及制度的演变;二是篆刻艺术史,主要指印章的艺术化过程,包括制印过程中篆法、章法、刀法的发展变化,也包括印章艺术内容的不断扩展华升华;三是印学史,主要包括历代对印章、印制、篆刻艺术进行理论探索和历程和理论研究的成就。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更多的是交叉、重叠,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
以实例展现印艺与印刷设计知识精华的工艺范本。结合更宽广、更专业、更国际化的设计元素,各类印刷样品展示更加赏心悦目。《印谱(中国印刷工艺样本专业版)》分为16个章节,共306页。每个章节均附有大量实例,详细介绍各种印刷工艺原理、特点、运用、材料选择、注意事项以及工艺延伸等,是外专家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其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从古到今,书画家大都有名,有字,又有号,甚至别号及斋号。书画上的名款、题记,本身就是“书法”,辨别它们的真伪,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画作。本书从学术研究的高度,首次搜集了现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四百六十六人的印鉴约三千方,款识五百余件。每位书画家还列有原名、曾用名、字号、别署、籍贯、生卒年、斋号、工作单位、现居住地、出版作品等个人简历。本书不仅为鉴赏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珍贵材料,因而能够成为一部多元的大型实用工具书籍;同时,不同名家的不同书法风格(名款)及篆刻艺术的荟萃,也使得本书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本书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鉴藏史的空白,因而成为美术史家、鉴藏家及批评家的工具性图书;在美术史研究及外学术交流中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散木先生生平留下大量诗词、书印、字帖及著作,为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贡献。《百转千回(邓散木书印精品集)》由李进增、陈永耘主编,本次展览从黑龙江省博物馆藏邓散木先生的二干多件作品中遴选了百余件精品,门类齐全,涉及书法、绘画、篆刻及相关专著、手稿,虽不能尽览先生的艺术风貌,却可由此一窥先生醉心一世的笔墨世界。
篆刻技法讲坛丛书以其按技法例解作为单元分割的独特体例深受读者欢迎。该套丛书的定位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向上拔高,属于篆刻技法的中高端图书,适合具有基本篆刻技法知识的读者。因其重点放在以丰富的图例解析技法方面,特别强调比较和综合,因而不仅技法解析更加具体,同时也为广大读者的技法例解、提高和升华提供了阶梯。
篆刻技法讲坛丛书以其按技法例解作为单元分割的独特体例深受读者欢迎。该套丛书的定位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向上拔高,属于篆刻技法的中高端图书,适合具有基本篆刻技法知识的读者。因其重点放在以丰富的图例解析技法方面,特别强调比较和综合,因而不仅技法解析更加具体,同时也为广大读者的技法例解、提高和升华提供了阶梯。
唐存才选编的《易大厂印举(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为“袖珍印馆”(第四辑)丛书之一,对近现代篆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易大厂印款极别致,阴刻单刀款逸笔草草,颇近六朝砖文,阳刻造像,古拙天真,皆有情趣。 本书在遴选印章时,在注重代表作的同时,也注意收集较少面世的作品,加上现代化的印刷技术,使得印谱的内容更加接近于原钤水准。
《印學研究》第二輯在古陶文概說的基礎上,對臨淄銘文陶器、新泰陶文、鄴城陶文以及陳介棋、周季木、孫文楷的陶文研究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新的研究發現,公佈了一批既有傳統陶文拓片與题跋,又有實物照片典踐圖的新资料,拓展了陶文綜合研究的空間。通過陶文與封泥的比較,提出了陶文關聯研究的新思路。给出了有史以來陶文研究的論著目。兼顧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為篆刻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内容。《印學研究》匯集了當代陶文研究的成果,共收論文十八篇。 本书由吕金成主编。
《篆刻知识与技法》在注重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创作方法的分析与介绍。行文流畅易懂,且引譬设喻,新鲜贴切,使初学者得以心领神会。作者对章法有独到之见解,提出章法有满实型和虚实型之分,介绍了如何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此类章法特点的基本知识。作者以八卦构图来解说印章章法的一般规律,使初学者能较快地掌握印文的布局与设计。这里尤需提及的是,《篆刻知识与技法》选用了千余件书法篆刻资料,包括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代表性作品,其数量之多、图文并茂是它书所不及的。拥有此书,尽可饱览中国三千年玺印源流的风格迭变,足为摹临借鉴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