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光绪八年(1882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间演出情况的“戏簿”,收录了这二十九年间京城各戏班的部分节目单,虽然编排略嫌杂乱,但却是当时的第一手资料。第二部分是周明泰自辑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间各戏园演出的戏单,以演出时间排序,并注明演员姓名,较前一部分记录更有条理。这两部分合起来,可视为一部贯穿五十年的京剧演出史,是戏曲史研究者所急需的一手史料。更为重要的是,《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内容虽以记录当时的演出剧目为主,但从这些记录中,能够看出当时戏班的结构、组织演出的方式、戏园的强弱盛衰、演员受市场欢迎的程度、名角和二路的搭配等等。辅以编者自制的统计表和索引,对于研究晚清民国时期北京梨园的演出情况,具
裘盛戎:京剧表演艺术家,净角演员,裘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擅演剧目有《姚期》、《将相和》、《杜鹃山》等。《群英会》、《铡美案》已拍成影片。本书收录的就是裘盛戎的亲朋好友们对他的表演艺术的评论文以及对他的怀念文,分六部分编辑。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为流行和著名的《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巴黎圣母院》、《剧院魅影》等十部音乐剧的创作背景,故事梗概,舞台风格,演员阵容,以及音乐特点,在唱词介绍上以中英文对照为显著特点,适应了各个层次的读者对音乐剧了解的需求。
中国的音乐剧并不只是简单地追逐世界音乐剧的大潮,中国需要音乐剧,音乐剧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这有经济的、物质的缘由,更有文化精神的缘由。音乐剧如虹气势的根源,仍然可从文化成分的层面去寻找,我们基本赞同《爱乐》主笔贾晓伟对音乐剧的诠释:“我个人觉得音乐剧是欧洲古典歌剧的现代变种,是古典音乐与流行文化嫁接出来的果实,果核仍是欧洲文化的底子。也可以说,音乐剧的大获成功是变形的欧洲文化在现代浪潮中的一次突围。这种音乐形式集歌唱、舞蹈、舞美于一身,大显奢华。”就是说音乐剧具有浓厚的西方古典音乐的底蕴,又有应变外部条件的开放特质。既可保留传统的优雅,又可吸纳新生的音乐、舞蹈、舞美的元素,还可以包装得非常秀(show),做得非常官能。所以,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假以时日,音乐剧将在中国尤其是京、沪、穗
《百老汇音乐剧》主要内容包括:何谓音乐剧、血统由来、萌芽与雏形、叙事音乐剧的成型、叙事音乐剧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之后、概念音乐剧的创作、20世纪末至今等。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一代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不仅以其炉火纯青的精湛技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令观众折服,更由于他刚正不阿的鲜明个性、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艺德俱馨的人格魅力得到同行和观众的景仰与垂范。为让读者与观众了解已故的尚小云先生及其尚派艺术,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历经4年编辑整理的大型画册《京剧大师尚小云》已与读者见面。这是全面记述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尚小云生平、艺术的图书。该书收集了700多张照片,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属首次公开。内容不仅涉及尚小云各个时期的剧照、戏单,各类活动留影,还包括一些传达尚派艺术精髓的教学示范图及生活便照,另外还有部分尚小云的书画作品和已捐的名人字画。
张庚先生1939年在延安提出“旧剧现代化”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一直贯穿20世纪的戏曲理论与实践。 此文集中收入的文章有文献与历史研究论文,更多的是以评论的面目出现的理论文章。从研究角度上看,涉及导演、表演、文本、舞台美术等方面;从评述对象上看,京剧到各个地方戏剧种、话剧等都有;从表达上看,有些文章行文温和,有些则凌厉苛刻。 《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所收之文,貌似庞杂,实则专精,因为理论的建构和指向都集中于——传统戏曲现代化。
毫无疑问,音乐剧是20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文化成果之一。音乐剧经历整整一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渐趋成熟,目前已经成为活力、最为兴旺的娱乐和文化产业。 音乐剧在我国还是处于探索和初创的阶段。我们对西方音乐剧的了解和认识还仅仅是些皮毛。虽然有关的论著和参考书也出版过一些,但舞台演出的实录(VCD或DVD)我们却见得很少。至于,作为音乐剧的灵魂——音乐,我们这方面的出版物几乎为零。有鉴于此,我们编译了这本《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从27部经典名剧中精选出40首经典唱段,并且译配成中文,同时还对每部音乐剧的作者、创作过程、剧情以及获奖情况等做了简要的文字介绍。这本《选萃》既可供音乐剧工作者借鉴和参考,也可供歌唱者用原文或用中文演唱,更有助于广大音乐爱好者对音乐剧的理解和欣赏。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为流行和的《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巴黎圣母院》、《剧院魅影》等十部音乐剧的创作背景,故事梗概,舞台风格,演员阵容,以及音乐特点,在唱词介绍上以中英文对照为显著特点,适应了各个层次的读者对音乐剧了解的需求。
本书在搜集和阅读靠前手资料的基础上,对1872—1919年间刊载于报刊上的戏剧理论批评抢先发售进行完整、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首先从整体上考察近代报刊戏剧理论批评的发生过程、刊载数量和基本的发展脉络,并对资料进行梳理和归类,进一步分析近代报刊戏剧理论批评在形式、内容和作者等方面的特点。近代的报刊戏剧理论批评不仅是戏剧理论批评发展目前的重要一环,也是近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后从报刊戏剧理论批评与近代大众文化的关系这一点切入,力图揭示两者的印证机制和互动规律,并归纳报刊戏剧理论批评在具有严肃理论性的同时,所反映的市民大众审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