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曾以“中国演剧学习实践斯氏体系讲略”为名刊行,此次系修订后的更名再版,主要进行了行文和结构的调整、对史实的审校。书中梳理了国内戏剧工作者自20世纪初学习、实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程,指出了在此期间产生的误解及其成因,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斯氏体系的核心内涵。 书中使用的20 世纪50 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的详尽记录,是斯氏嫡系传人从事教学实践的手资料,非常珍贵。作者在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访学时所见教学实践,印证了书中所提的斯氏体系的核心理论内涵;此后作者在多幕剧《打野鸭》《家》、“中日契诃夫《三姊妹》戏剧工作室”的导演表演教学与创作,则是对“体系”之主要创作方法的进一步实践与印证。
《歌剧长河(从达芙尼到图兰朵)》从歌剧诞生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沿着意大利歌剧发展的历史,介绍意大利歌剧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任务和重要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化运动、艺术思潮对歌剧的影响。不同于市场中现有关于歌剧类的鉴赏书籍,《歌剧长河(从达芙尼到图兰朵)》从文化的视野、历史发展的角度满足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需要。 音乐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而歌剧艺术无疑在众多艺术种类中拥有独特而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朋友意识到音乐在陶冶情操、增强气质、提升品位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本浓缩了歌剧四百余年历史的《歌剧长河》正是为了满足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于歌剧欣赏的需求而选编的。
《丑中见美的“丑婆儿”艺术》是地方传统文化类图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莱西秧歌表演中带领舞队跑画面的角色“丑婆儿”的表演方法,对于秧歌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这位先知般的导演和理论家,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全面详尽的哲学阐释。 这是一个悖论的哲学:我们到剧场里来寻找生活,但那个生活必须迥异于我们在剧场外看到的生活;演员们必须极其刻苦地做准备,同时又要愿意放弃这些准备工作的结果;导演的最可靠的本事可能是他对乏味的承受能力。布鲁克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挑出实例来说明这些原则,这些故事还展示了他与莎士比亚、契诃夫,以及印度和伊朗的本土戏剧息息相通。这些讨论的结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视点,它同时关注台前台后,它的洞察力是新鲜的,它的文字是优雅的。
宋光祖主编的这本《折子戏赏析》选取百余则折子戏,根据一位名伶限选一则的原则,涉及120位名演员,涵盖全国三十余个戏曲剧种。《折子戏赏析》选择既严,搜罗也广,且着眼于戏曲的舞台呈现,不同于一般的文本赏析。撰稿人大多是戏曲理论家和资深编导,论述到位,行文之间还不时引用演员本人自述的表演经验,使本书兼具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