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舒伯特艺术歌曲集》(第二至第四卷)包含了舒伯特生前出版过(有过作品编号)的所有歌曲。有些艺术歌曲被舒伯特本人组合在一起成为声乐套曲,用同一个作品编号出版。艺术歌曲作品的编号顺序其实和写作先后顺序没有太大的联系。舒伯特选择他想要出版的歌曲时往往非常用心,把哪些歌曲组合为一个作品号一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许多声乐套曲非但有内容上的联系,甚至有音乐上的关系:例如上曲与下曲调性的有机关联当然舒伯特的这些深意只有在原调的高音版作品编号下才可能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另外一些,例如歌曲的题献对象、原作者等也是编排的重要考虑因素。所以编者决定把诸如op.52里包含的合唱也保留下来,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反映出舒伯特的原始意图。在大多数情况下,歌曲原版是高音声部的。周正译的《舒伯特艺术歌曲集(第3卷歌曲Ⅱ高音
本书是舒伯特歌曲的选集,所选36首歌曲,都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按创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亦即以奥地利目录学家多伊奇的编号为顺序。这些歌曲的歌词都是德国诗人的格律诗,由笔者按照格律诗的规范译为汉文,可以按谱歌唱。有些按照特殊格律用韵的诗,译诗也尽量遵从原诗的韵律;如第十七曲《诗人》,原诗用的是“裙韵”,译诗也按aabccb的格律用韵;第二十三曲《我的》,原诗句句押同一个韵,类似我国诗词中的“福唐体”,译诗也从头至尾句句押一个韵;第二十四曲《猎人》,原诗每两行为一联,每联都换不同的韵,译诗也遵从原诗,按aabbccddee的格律用韵。书末附有《歌曲注释》,循序说明了每首歌曲的创作年代、歌词来源、音乐形式和词、曲的关系。
现今社会是一个传播大发展的年代,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而媒介在其中则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音乐艺术来说,信息社会的凸显也使这种古老的、表情的艺术形式焕发了时代的激情,音乐也成为了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形式。不同的媒介承载着音乐,使音乐传播的形态不断地发展变化。远古的劳动号子,原始氏族的击鼓或口弦演奏,音乐厅中古典音乐会,KTV中热闹的流行音乐,音像店中出售的,/唱片,电视台的音乐节目,网络上的音乐网站,各种或音乐手机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音乐传播的现象,并且随着媒介的改变,音乐传播现象也在影响着人们接受音乐的效果与方式。
《陕北文化生态考察书系·信天而游:陕北民歌考察笔记》作者垄耘以一个陕北人的角度走进陕北民歌,他避开理论的框架约束,以文化笔记的方式直探陕北民歌的内核,不仅对陕北民歌发生的历史、地理背景和促成变革的因素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陕北民歌的主题元素、音乐魅力、历史传承等进行了剖析,陕北民歌之所以散发着迷人魅力的缘由在这《陕北文化生态考察书系·信天而游:陕北民歌考察笔记》里会一一给予解读。
现今社会是一个传播大发展的年代,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而媒介在其中则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音乐艺术来说,信息社会的凸显也使这种古老的、表情的艺术形式焕发了时代的激情,音乐也成为了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形式。不同的媒介承载着音乐,使音乐传播的形态不断地发展变化。远古的劳动号子,原始氏族的击鼓或口弦演奏,音乐厅中古典音乐会,KTV中热闹的流行音乐,音像店中出售的,/唱片,电视台的音乐节目,网络上的音乐网站,各种或音乐手机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音乐传播的现象,并且随着媒介的改变,音乐传播现象也在影响着人们接受音乐的效果与方式。
本书是为教科书《理解后调性音乐》的学习而配套使用的。该教科书包括了对25位作曲家32部作品的详细分析。按照历史脉络,这些作曲家从克劳德·德彪西、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直到凯佳·萨利雅赫、奥古斯塔·里德·托马斯、托马斯·阿代。所有这32部作品都收录在《谱例集》中。在可能的情况下,《谱例集》尽量保证作品或乐章的完整性,但如果作品或乐章过长,则刻意选择最有意义和最有代表性的片段。《谱例集》中还有另外9部作品是用来完成教科书中的分析作业的。这样,《谱例集》就共有26位作曲家的41部作品。鉴于教科书与《谱例集》之间如此紧密的关系,因此对前者来说,后者就不是一本可有可无的曲集,而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