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不朽名篇,也是卢梭代表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国家则是自由协议的产物,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还认为,一切主权和立法权都属于人民的集合体,政府只是这个集合体事务的执行者,并不拥有主权;一旦政府滥权,人民就有权推翻它。正是由于这些观点,本书一经问世便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 世界解放的呼声 。
这是一部禁书,被认为极具政治危险性而收入《禁书目录》中。 这是一部意大利政治简史,高屋建瓴地解读了意大利的历史、当时的重大事件,以及长期战争而导致的分裂局势。 这是有史以来引起争论颇多的一部 小书 ,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君主成功的关键以及政治艺术的秘密,入木三分地分析了政治权力的结构。 马基雅维利虽然写了不少大部头,但这部 小书 倾注了他颇多的热情、丰盈的内心,以及他一生追求的使命感。他说: 黄昏时分,我就回家,回到我的书斋。我在门口脱掉满是尘土的农服,换上朝服,回到古老的宫廷之中,与往昔的古人对话,他们热情地欢迎我,与我共餐,分享他们行为的动机,宽厚地解答我的疑惑。在这四个小时内,我丝毫不觉疲倦,我忘掉了一切烦恼,将对贫穷的沮丧和对死亡的恐惧抛诸脑后,完全痴迷于这些不朽的人物。正如但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对 1866 年普奥战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囊括了迄今为止英文出版物中对柯尼希格雷茨战役*面而详细的报道,同时将毛奇在普奥战争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刻画得淋*尽致。书中以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政治局势为背景,追溯了毛奇晋升到总参谋长的历程,以及他是如何逐步完善总参谋部的各项职能的。在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中,毛奇极尽所能为普军制定了精细的计划,他大胆采取攻势行动,克服了巨大的劣势,以一支小规模的普军部队战胜了兵力远*自己的对手。普奥战争持续了7周,到战争结束时,毛奇已令普军成为全欧洲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而普鲁士也由此成为德意志的 领路人 。
公元1883至1885年,欧亚两个大国间发生了一场举世皆惊的战争。经历了普法之战奇耻大辱的法国,想要在对外政策上展现强硬姿态,重树大国威仪。而正经历着洋务运动变革,在军事近代化道路上已经迈开步伐的中国,清王朝高层也颇有自信地认为可以在外交上采取强硬态度。围绕着越南问题,两个都并不愿主动公开让步的国家,*终进行了一场稀里糊涂的战争。这场战争,事实上暴露出了清王朝体制内存在的严重问题,但却被一些局部的、夸大的军事胜利所遮掩 本书纵览中法战争中的政治、外交、军事领域,以海战为脉络,大量引用中、法双方档案资料,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对于中法战争中的越南战场,以及马江之战、镇海保卫战、石浦之战等均有详细的刻画、分析。
1941年9月底,百万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阵列于莫斯科以西180英里的前线,意图一举拿下东线战场。面对规模同样庞大的苏军,德军士气旺盛,以装甲师为先锋打破了苏军防御,楔入纵深,在通往莫斯科的方向围困住了大部苏军。 压倒性的胜利并没有让苏联首都陷落,朱可夫将军回到莫斯科,部署重建莫斯科以西的防线。雨季的泥泞拖住了德国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为朱可夫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德军在11月再次发起攻击,遭遇了更加强硬的抵抗。尽管德军也在拼命战斗,但苏军的集结很快超过了他们 本书基于众多档案记录、个人日记、信件和其他来源进行编撰,从士兵和将领的角度重现了战斗。这场战斗对整个德国的东线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结果揭示了德国进攻莫斯科的失败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战*正的转折点。
成功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将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种机制结合在稳定的平衡中。那么,这三种机构最初来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诞生?又在何等条件下得到发展?建立的顺序如何?彼此间有何关系?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本书第二卷将延伸到当代,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