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分析冷战时期以美苏两极为首的国际冲突和对抗过程,探讨了制度的共有缺陷及权力政治的传统观念对决策者的影响,提出了“制度缺陷必然外溢到国际领域,从而导致冲突和危机”的理论。作者指出,解决冲突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发掘事实背后隐含的动机和意图。作者还为解决冲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诸如第二轨道外交、学者的参与等。 本书写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尽管事过境迁,但约翰·伯顿的理论创见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所提出的分析框架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堪比凯恩斯的《经济学通论》。
东南亚 的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进程。在此进程中, 建构是基础,权威进化、经济发展、 治理、内外融合相互调试构成了政治发展的重要机制。凭借这些机制,东南亚 在政治发展中初步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 形态,但也要看到,在 改变社会、改变传统时代遗留下来的力量的同时,各种传统的多元力量在适应现代社会的条件下,既改造着自己,也影响着 建设。由此也就使东南亚 的政治发展体现为,在接受现代因素的同时也在调整着自己,从而使政治发展充满了曲折性。
随着1968年“五月风潮”的结束和西方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危机” 的出现,部分新左派理论家开始以多种方式解构古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并对意识形态的自主性进行立论和诠证。后马克思主义在对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中,重新调整社会主义策略并重建对社会主义价值的信念。本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背景、问题域及其理论特征。以期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国外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状、问题域及其争论点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