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由17章组成,共计70万字。该书稿全面科学地论述了待遇范畴,系统深入地剖析了待遇与效应、效益、机制、竞争、心态、伦理、公平、需要、供给、分化、冲突、协调、制度等社会运行诸要素、诸系统的关系,并创造性地提出“同城同待遇指数”理念,内容博大精深,论述科学系统,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创新性和针对性,是迄今为止关于“待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创性专著。该书一部以系统科学方法、科学系统地研究待遇问题的教科书式学术专著。该书将待遇问题作为解读“中国模式”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命题,力图对“待遇”这个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加以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脱离客观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来抽象地议论待遇问题,而是立足当代现实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
本书直击转型中国的社会风险,透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再现了一个发展中的中国。在发展的大潮中,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员,只有看清潮流,才能激流勇进。这本书可以让读者拨开层层迷雾,看清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中国。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以中国历史上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为线索,以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为背景,用历史与国际眼光审视中国目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文化、思想观念、政策和法律制度等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农地撂荒与毁损、农耕地违规变性、农民权益损害、社会安全等四方面十余种风险,并且应用数学方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本书对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法制保障对策和建议
本书稿以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从理论和历史的双重视角,在界定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作用的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向日常生活回归、苏联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国外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的历史五部分内容,回顾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前(1949-1978)、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2000)、和谐社会建设期(2000至今)三个阶段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建设。 本书稿还侧重分析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状况:取得的经验、成绩,存在的负效应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表征的形态,提出从话语、文化、传播、执政能力等多视角切入,从流行话语和媒介话语中剖析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从视觉文化、后现代文化及流行歌曲中抓住
本书以海外人才引进工作为对象,着重对我国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和政策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回顾、梳理和分析了海外引才背景与趋势、海外引才机制构成、海外引才政策发展、海外引进计划实施,从奖励性政策、保障性政策、发展性政策等维度对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引才政策进行比较,并就引才制度中存在的政策竞争同质化、政策协调碎片化、供求对接粗放化、人才评价单一化、人才激励短期化以及人才服务行政化等问题做了重点分析,最后就实施可持续的海外引才战略、完善海外引才长效机制、优化海外引才政策体系以及提高引才计划实施效益等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安徽小冈村冲破了重重阻力,实行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全国农村全面推行小冈村的这一伟大创举。这一改革,解决了九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使他们逐步走上了小康路。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三农”遇到了的挑战。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严重阻碍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严重阻碍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形成和推进。从此,农村出现了“空壳村”问题,两极分化问题,贫困问题,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妇女问题,土地抛荒问题,土地碎片化问题和养老问题等等。但全国一直有一批坚持集体化道路的村庄。还有一部分村庄,在经历家庭承包责任制,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生产关系又重新进行了调整,把承包到户的土地收拢起来,实行土地集体所有,集中经营。集中公共资源办大事。河南
《安全管理与私人保安》以安全管理与私人保安为题对我国的保安业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五部分,简单介绍如下:部分是保安业基本概念的厘清。从人类安全需求入手,讨论安全问题与安全管理,进而导出私人保安业。第二部分是保安业的主体研究。第三部分是保安措施研究。主要包括犯罪预防与事故预防的基本理论、保安服务、保安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安全调查等方面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具体安全管理研究。主要介绍了工商业场所安全管理、危害公共场所(公交场所、地铁场所、娱乐场所、商贸场所等)安全行为管理、大型活动期间城市犯罪预防(以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例)。第五部分是国外保安业研究。
本书是一部理论、历史视野均极为开阔,分析深入,新见迭出、结构严谨的城市学研究论著,现由学者陈剑峰教授等译出。 全书分“构想城市”、“经济与城市”、“城市的分化与差异”、“公共文化与日常空间”和“城市政治与城市干预”等五个城市学的关键问题,选入国际影响的论述,全面呈现了目前国际上关于城市文明的经验与城市理论的成果。 本书的目的是找到更多的互通有无的新思路,这些思路存在于经济想象、富有文化差异和创造力的全球化以及通常被忽略了的政治行为之间的汇流中。这些分流与合流处恰恰是城市经验的核心,也是人类在第三个千年重新认识城市的新开端。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杂志社的一些信件,后来辑录成书,最早由开明书店于1929年3月出版。 每封信所谈皆青年们关心的问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