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是一部村落民族志,以南村这个普通的珠江三角洲村庄为研 究对象,借鉴格尔茨的“更有活力 的功能主义方法”,通过观察和分 析南村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变迁探讨了地方社会在全球化与地方化 的同构过程中主动与被动的实践。 一方面,村庄的历史,人群的经验 是镶嵌在国家的或是国际的局势变 动的框架之内而被牵动着的,另一方面,地方社会的变化根植于地方 性的文化脉络和机制,它们稍加转 化以应对与适应来自外界的冲击。 地方文化中蕴含的这些活力与创造 力,也正是我们在全球时代促进本 土文化自觉构建和谐的新的地方社会的基础与动力。 《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由邹琼编著。
过去十年来,现代社会中复杂的连通性向公众展现出与日俱增的魅力。这种连通性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包括互联网的快速成长、全球通信的便捷,以及新闻与信息(及传染病与金融危机)以惊人的速度与强度传播的能力。这些现象涉及网络、动机和人们的聚合行为。网络将人们的行为联系起来,使得每个人的决定可能对他人产生微妙的后果。 《网络、群体与市场—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是本科生的入门教材,同时也适合希望进入相关领域的高层次读者。它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计算与信息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的有关概念与方法,考察网络行为原理及其效应机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了在网络的作用下正在浮现与发展起来的一些交叉学科领域,讨论了社会、经济和技术领域相互联系的若干基本
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时代废弃物。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
很多人把道德理解为一套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不得不采取的理性原则和行为规范。其实,道德究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 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正是要激发人与人之间这份设身处地的相互理解、以我心懂你心的感同身受,进而在此基础上身体力行,有所作为。 本书正是致力于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在现行的理智语言外,探索和发现别一种道德教育语言:它具有精神之穿透力,能突破此心与彼心之间的坚实壁垒,能借由个性通达普遍人性,能唤醒与生俱来潜藏在我们自然天性内的善的种子,能照见灵魂里那个更美好的“人”、那个更真诚的“我”。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以古代农业科技为聚焦点,分综述篇、种植篇、养殖篇、女织篇、加工篇、饮料篇、生产条件篇、园艺篇、水利篇、农具篇、农学篇共11个篇章155项,逐项介绍古代农业技术的精华和当代价值,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故事性和趣味性结合。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中国科学界一个巨大然而值得回味的惊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虽历经40余年风雨,仍难掩其光辉,且越发呈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书作者饶毅、张大庆两位教授,以其科学史的慧眼以及关怀,早在数年前,就带领研究生黎润红,关注青蒿素研究项目,以事实厘清中国科学研究的这个经典案例。书中首次呈现了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了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独特而漫长的科研历程,是全面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团队的重要文本。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起飞,物质生活巨变,为何整个社会却充满了怨气和戾气? 全球化大势之下,中国文化的未来“危”与“机”何在?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是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在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过程中,我们不应将自家传统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正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刘东呼吁,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贯注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政治合法性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危机才能获得和解。
一起来认识一下罗伯特·英潘吧!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插画师,还是一名了不起的设计师和作家,曾获得“国际安徒生插画奖”。 他用细腻写实的画风叙述故事,以点线面的组合和色彩的渲染,表达文字之外的潜藏意义。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他对儿童和大自然的细腻情感。 在满眼温柔的色调中,让我们听英潘娓娓道来,一起感受故事背后的力量吧。 《传奇小熊 发现老智慧/小熊的小小盒》讲述了:泰德向聪明的猫头鹰家族请教关于智慧的奥秘,猫头鹰家族回答不上来,却总结出玩具都喜欢半躺半坐,太懒散,不可能拥有智慧。泰德不太服气地回去了,从那以后,他变得爱思考,准备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起来认识一下罗伯特·英潘吧!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插画师,还是一名了不起的设计师和作家,曾获得“国际安徒生插画奖”。 他用细腻写实的画风叙述故事,以点线面的组合和色彩的渲染,表达文字之外的潜藏意义。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他对儿童和大自然的细腻情感。 在满眼温柔的色调中,让我们听英潘娓娓道来,一起感受故事背后的力量吧。 《珍奇小熊 参加颁奖礼/小熊的小小盒》以简单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教小孩子懂得爱、陪伴和珍惜。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30年。
本书集合了现今活跃在文坛的知名作家温馨、感人的成长故事。作品文字优美、感情真挚,极富童年情趣。这“情趣”中的“情”有记忆中的温暖亲情,有对旧时光阴的追忆思情,也有少年人的酸涩情怀;“趣”则在童年的桩桩傻事中灵动浮现,惹人莞尔一笑。本书聚集了众位当代名家之作,兼具极强的文学美育价值和生活趣味,切中少儿读者的所思所想。
大城市的人为什么不幸福? 雾霾、拥堵、PM2.5、水灾、学区房、有毒食品......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自觉或不自觉地关心环境、关心城市。 城市已然困难重重,城市化大潮又将如何? 薛涌博士的这部新作,评介了欧美的理论和经验,既有新知,又富例证;兼顾宏观和微观。从社会进步中分析城市,从城市兴衰中透视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问题的核心:如何保持城市的生机和竞争力! 这不正是我们困境的要害吗!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中国科学界一个巨大然而值得回味的惊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虽历经40余年风雨,仍难掩其光辉,且越发呈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书作者饶毅、张大庆两位教授,以其科学史的慧眼以及关怀,早在数年前,就带领研究生黎润红,关注青蒿素研究项目,以事实厘清中国科学研究的这个经典案例。书中首次呈现了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了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独特而漫长的科研历程,是全面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团队的重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