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分析了日常同个人地位与位移的关系后,最后得出了一个以往有关研究中没有涉及到的结论:有一种在根本上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人情和面子的参与而获得的,而非在社会地位和角色上获得的。这就是日常同以往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关于各种形式的描述、分析和理论研究的不同所在。
本书是系列集刊的第五辑,旨在讨论青少年正面成长的重要性,介绍“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情况。本书主要有以下内容:(1)通过介绍“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成长计划的课程发展、推行及评估,概述计划的过去和未来;(2)探讨“共创成长路”计划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3)在具体课程实践上,探讨将共创课纳入内地中学常规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并对实际实施中如何结合以上课程上好共创课提出建议;(4)在课程设计上,探讨“共创成长路”初、高中课程设计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共通点,对长远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实践思路。相信本专辑对“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探讨及当中呈现的正向视角,能给读者、实务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带来更
如果我们将一个被双重边缘化的群体——农村妇女——作为考察的中心点,我们对中国革命会有什么样的理解呢?在《记忆的性别》一书中,贺萧自1996年至2006年期间,用十年时间,访谈了陕西农村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等革命年间的生活变迁史。通过对这些妇女生活史的叙述和富于洞见力的分析,贺萧像我们展示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如何既带有地方性,又具有个人色彩,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农村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事、家务、政治行为、婚姻、分娩、育儿,甚至是她们的德性观。这些妇女从当下的制高点叙述自己的过去,她们强调了自己固有的美德、重要的功德和深藏于心底的怨恨。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农村及当下,她们的记忆能对我们说出什么样的、关于社会性别作为一条权力、差异和集体轴线的故事?通过展现这些记忆,贺萧有力地审视了社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关于“中国问题”的一种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路径选择:面向“中国问题”、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何以可能、政治哲学视野的社会层级结构理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确立核心理念、走向理性政治、以思想解放带动政治解放等。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农村出现了“空心村”;大批农村学生进城求读,农村出现了“空壳校”。农村学校的萎缩与农村村舍的衰落相伴而行。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农村教育城镇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行性?社会各方对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持何态度?农村教育怎样摆脱困境,重振秩序,并在城镇化浪潮中获得发展? 《空心村·空壳校·进城潮:陕北六县农村教育调查研判》通过对陕北两市六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农村中学学生及家长等农村教育所涉及的各方相关人员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查,试图以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对当前农村所普遍存在的“空心村”和“空壳校”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找出规律,并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本书在分析了日常同个人地位与位移的关系后,最后得出了一个以往有关研究中没有涉及到的结论:有一种在根本上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人情和面子的参与而获得的,而非在社会地位和角色上获得的。这就是日常同以往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关于各种形式的描述、分析和理论研究的不同所在。
本书收集了14个的本土社会工作案例,覆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不同方法,集中展现了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我们邀请了5名香港大学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案例进行翔实的点评。5位老师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也了解本土情境,他们的点评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理解什么是的社会工作实务。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与国家》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等质性方法来深描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从个体化的理论视角分析上海家庭的多元和流动背后的逻辑,展示个体、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建构了个体家庭(iFamily)的概念,强调以个体为中心但受制于社会条件而代际关系紧密的家庭模式。作者认为今天中国的家庭变迁并不在于从主干到核心这样一种转变,而是在于年轻一代逐渐脱离了家庭主义,每个个体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界定家庭,在自己的利益上选择和决定家庭的结构和关系;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传统和社会变迁以交织的方式影响着家庭结构和内部关系;而个体的选择和决定并非是自主决定的,它是在具体的语境下与相关家人的互动、协商、妥协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