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分析了日常同个人地位与位移的关系后,最后得出了一个以往有关研究中没有涉及到的结论:有一种在根本上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人情和面子的参与而获得的,而非在社会地位和角色上获得的。这就是日常同以往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关于各种形式的描述、分析和理论研究的不同所在。
本书在分析了日常同个人地位与位移的关系后,最后得出了一个以往有关研究中没有涉及到的结论:有一种在根本上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人情和面子的参与而获得的,而非在社会地位和角色上获得的。这就是日常同以往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关于各种形式的描述、分析和理论研究的不同所在。
本书收集了14个的本土社会工作案例,覆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不同方法,集中展现了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我们邀请了5名香港大学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案例进行翔实的点评。5位老师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也了解本土情境,他们的点评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理解什么是的社会工作实务。
《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与国家》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等质性方法来深描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从个体化的理论视角分析上海家庭的多元和流动背后的逻辑,展示个体、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建构了个体家庭(iFamily)的概念,强调以个体为中心但受制于社会条件而代际关系紧密的家庭模式。作者认为今天中国的家庭变迁并不在于从主干到核心这样一种转变,而是在于年轻一代逐渐脱离了家庭主义,每个个体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界定家庭,在自己的利益上选择和决定家庭的结构和关系;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传统和社会变迁以交织的方式影响着家庭结构和内部关系;而个体的选择和决定并非是自主决定的,它是在具体的语境下与相关家人的互动、协商、妥协中形成的。
《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收录了25篇论文,分四个部分依次讨论市民社会概念的厘定、市民社会与社会整合等重大问题研究的勾连、援用市民社会模式对中国历史与现状所做的具体研究、以及全球化影响下的市民社会研究与全球市民社会问题,力求对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过程中浮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及讨论加以促动,并为拓深此一题域中的本土性理论研究提供一些不可或缺的研究文献。《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适合社会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
《我们教室有鬼》包含20篇文章,杨茂秀教授将他对教育的思考和看法娓娓道来,与所有关心教育的大人和孩子分享他的心得。举凡与教育有关的哲学、思想、日常观察所得及作者个人的经历、从父母和师长身上所受的影响,都涵括其中。借由动人的诗句和引人人胜又深富哲理的小故事,杨茂秀教授殷切期望的是教会孩子“哲学的思考方式”,让孩子学会思考。少一点教训,多一点分享:《我们教室有鬼》强烈传达出对制式教育的焦虑:大人狭隘的思维方式往往阻碍孩子无限发展的可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一点分享,少一些教训。因为教训只会带来怨怼,分享却往往海阔天空。《我们教室有鬼》内容生动有趣又极具深度,是所有思考教育的成人与青少年都能悠游其中的一本好书。
本书收录了2009年8月在贵阳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部分论文,以“近代中国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为主题,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社会阶层与团体、慈善救济、社会控制、城市治理、农村与农业、工商经济等方面的论文,作者分别为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学者。透过本书描述的近代中国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的多面状况,我们可以了解学术界关于这一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动向。
本书从社会性别视角质疑已有研究全球化、跨国主义和各国发展实践的理论范式,分析全球、区域、跨国及各国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强调理论和研究在形塑公共讨论、政策和实践方面的作用,推动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通过赋权于各国、跨国和全球的女性和男性,推动女性主义行动;通过为学者、研究者、行动者、政策制定者、公民社会行动者和草根行动者提供一个平台,推动有意义的对话,促进积极的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