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第2版)》以突出“三基”为原则,即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避免将尚未成熟的研究结果写入,注重“简、略、新”的有机结合。“杀虫剂”“剂”“除草剂”三章的变动较大,将上版的按照化学结构分类改为按作用机制分类。全书除了绪论外,共包含10章:农药的基本概念和农药学的研究范畴、杀虫剂、杀螨剂、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农药的创制。
《文中象外》由艾俊川所著,本书收录19篇考据文字,有一些是对所谓“定论”、“常识”的重新审视之作。内容可分二大类:一是中国书史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作者尝试更多利用古代印刷技术映印在书籍版面上的工艺特征来解决问题,强调“图象”在版本考据中的作用;二是辨析若干古代词语的语义。这些词语以往多因误读导致真实意义被掩盖,需要通过对其内涵的细致分析来揭示真义。
《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属于文献传播研究的范畴,以16—19世纪的中国出版为研究对象,所论各题大都属于开创性质,无论是对明代杭州府私人出版机构数量的考论,对晚明科举与出版业关系的阐发,对《嘉兴藏》资料的排比,还是对清代满文出版的研究,对海关造册处与中国近代出版的探讨,都能发人所未发,踏踏实实做实证研究。《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作者章宏伟坚持使用手资料,注重文物与文献的结合,经过认真的考据,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凭资料阐发虽然有些琐细,结论或许还可讨论,但都是实学。
本书由出版、印刷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入,着重介绍了字体字号、印刷及印后工艺、纸张及原辅材料的规格与性能、印刷机械技术参数、企业生产管理表格等多方面内容,更附有印刷行业的主要政策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内容全面,实用性强。 本书较多表格及数据,是作者在几十年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中的积累和整理,便于读者从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技术信息,查阅方便,对印刷企业日常实际生产过程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可作为书刊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人员、企业生产实际操作人员、业务员日常的技术手册和参考资料,也可供包装印刷企业及相关印刷企业从业人员参考。
《文中象外》由艾俊川所著,本书收录19篇考据文字,有一些是对所谓“定论”、“常识”的重新审视之作。内容可分二大类:一是中国书史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作者尝试更多利用古代印刷技术映印在书籍版面上的工艺特征来解决问题,强调“图象”在版本考据中的作用;二是辨析若干古代词语的语义。这些词语以往多因误读导致真实意义被掩盖,需要通过对其内涵的细致分析来揭示真义。
主要内容简介:晚清以来的历史有一些神秘的地方,许多片段我们还知之甚少。有一年在民间图书展上,看到晚清的出版物,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看到那么多图书的种类,知道现代出版业与文学的关系是大可琢磨的。了解文化的生产,如果鲜知细节,看不到实物,总算是遗憾的。这个看法勾起了我对类似研究的期盼。记得前几年参加李春雨的博士论文答辩,题目与此相关,我被她的选题所吸引。那些丰富的资料满足了我对出版物的好奇,可以说多是意外的惊喜,先前的一些朦胧的片段,终于清晰了。 曹聚仁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多次介绍上海的出版业与文学间的关系,留下很珍贵的资料。那是学人的随笔,任意而谈者多。现代文化的滋长,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似乎只是文人的舞蹈、喧嚷所致。不是这样的。那里有传教士的策略、商人的欲求和市民的需要
在长达两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书被用于统治、记录、敬神、教育和娱乐。你手中这本图文并茂的书,谈论的正是这历史记录有用、很多能、很经久不衰的创造之一。 马丁·里昂斯著,龚橙译的《书的历史(西方视野下文化载体的演化与变迁)》梳理了在世界范围内书的发展和影响,从古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板,到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再到现代信息革命的兴起。在本书一系列精挑细选的插图里,你会看到玛雅抄本、埃及莎草纸卷轴、中世纪装饰繁复的手稿、来自古登堡和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的早期印刷作品、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地图册、识字课本和童书、廉价小说、日本漫画、小说《堂吉诃德》、全世界靠前本“数字小说”《二十六关》,不一而足。 这本书既是传统书籍爱好者的盛宴,也为新兴电子技术拥抱者提供了灵感。这本书制作精美,赞颂了书籍长盛不衰的魔力。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从事编辑和图书审读工作的实践所积累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容易出现的各种错误实例,按图书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技术性以及文字表述、结构形式、辅文等进行系统化分类,对各个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并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