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媒介形象为视点,对媒介形象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包括5章,分别为:导论、媒介形象的内涵及功能、媒介形象的主客体及价值、媒介形象的生成和媒介自我形象的建构。本书主要站在媒介组织角度,分析媒介形象的特征与价值。通过揭示媒介形象生成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解读媒介形象在受众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探讨媒介形象建构的可能性与具体的技术操作,试图为媒介组织的发展提供新的战略视角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本书的前身《大众媒介与社会》在1977年出版之时,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媒介研究向高峰攀登的时候,我们从编撰者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到,当年英国媒介研究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多么自信。还有一件旗帜鲜明的事情,就是要抵制美国在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后者的知识生产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些“捉襟见肘的共识”,一些“无穷尽的、非结论性的‘效果’研究”,与“欧洲知识思想多样性的论辩”是不能比拟的。 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题仍然沿袭了原的面貌,无论是作为还是作为学术著作,对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有着很好的延续性。当然,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对媒介生态整体把握的问题设置和论述框架完全突破了过去的模式。
《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收入文章百篇,可说集中了先生后半生治学所得的精华。书中,既有对舜帝行迹和泰山崇拜的严密考证,又有对齐地民俗和济南历史的深入研究;既有对孔子教育和孙武兵书的独到见解,又有对五行来历和佛家禅踪的仔细探寻;既有对古籍版本源流的认真考查,又有对书画艺术的恰当评说;既有追忆亲人和怀念故友的真情流露,又有临赏美景或感喟时世的即兴创作……所以,读此书,会让您如行山阴道上,感觉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是文物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博物馆直接服务民众的重要手段。陈列展览包括设计与制作、展览与开放、交流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一座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提倡精品意识,适时进行调整,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力争达到历史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观赏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通俗性的结合。
《破茧八0年代: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套装共2册)》讲述天津的故事,天津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故事,老记者们却用用很小很小的细节,来真实地讲述它。当历史可以观看,当记忆可以再现!《天津日报》老记者和老通讯员们用镜头和文笔抓住了天津社会变革的焦点。普通民众、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的生动面孔,天津站、古文化街、海河的优美景色,都被一格在画册中。这短短十年时间的老照片和老新闻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的天津所走过的创新发展之路。
本书对詹姆斯·凯瑞的仪式传播观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全景式地展示了仪式传播思想的产生与流变过程、概念体系、学术贡献和理论缺陷,也为读者绘制了关于传播的一幅奇异图景,对传播作出了“另类”解读:从仪式的角度看传播,传播并不是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传播的起源及境界,不是指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本书能引发你对传播的这些观点重新思考。
《美国舆论管理研究》这部专著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机制与方法等多个层面,全面探讨了美国舆论管理的自由主义逻辑及其与公共生活之间的社会动力学机制。舆论管理的合法性在于拓展公共讨论的空间,培育公共精神,但又与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等重大利益存在冲突和竞争。随着政治统治技术和媒介环境的演变,美国的舆论管理应时而动、因势而变,形态多样而又有章可循,最终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本书的研究结论,打破了许多人误以为美国舆论完全依靠“意见市场”自然进化的浪漫想象,深化了人们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政治与新闻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