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各地发展会展业的力度越来越强,政府的作用和行为不仅受到会展业内关注,也是学术研究急需回答的问题。 政府介入城市会展业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启动几乎所有相关的政府行政体系参与运作和经营城市会展业;高成本投入、高成本经营,预算往往难以约束;以政治目标和外部效益为首要目的;会展资源垄断导致政府会展经营方式错位和会展组织行为偏离;在介入大型活动过程中,微观决策的作出是问题源流与政策源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周常春所著的《政府介入城市会展业的过程与特征研究》首次提出了事件共同体的概念,分析了事件共同体特征,讨论了事件共同体概念的理论运用;首次提出了大型事件中的政府作用过程模型,讨论了模型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意义。
本书遵循“宏观层面——实务层面——支撑层面”的思路,试图从完整的会展产业体系的角度来论述中国会展业的热点问题、发展趋势和战略措施。 全书共分十讲,分别从行业管理、会展城市、会展公司、展览项目、会展场馆、节庆活动、会展与传媒、职业培训、会展教育、新型业态10 个角度来展开论述。其中,每一讲都穿插有相关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本书最后附有中国会展业发展大事记(1949~2013 年),对读者了解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脉络很有帮助。 本书站在行业的前沿,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分析中国的会展业,既有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又有大量的现实案例,适合于会展行业管理者、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来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会展专业的辅助教材和培训机构的参考用书。
何伟(Peter Hessler)是美国人,《纽约客》和《国家地理》杂志的专栏作者。他在《纽约客》上开辟的专栏名字就叫“中国通信”,尽管他现在已经隐居在美国的某座偏僻大山里。 导致他这次隐居的,是《读库0704》中《遍走长城》一文中提到的石彬伦(David Spindler),他们两人某次一起爬长城,他从一个台阶摔下去,膝盖骨骨折。因为其他意外,《读库0704》未能在预想时间内出版。而按照我的如意算盘,《遍走长城》是可以和《纽约客》上的英文原稿同时面世的。这篇文章备受《读库》读者称道。我将这些好评转达给何伟,以此为诱饵让他为《读库》持续供稿。 《中国的速成城市》一文是他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次成为《读库0706》的头条。我特别建议那些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好好读一下何伟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采集事实、组织报
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是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基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将城市包容度因素纳入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献计献策。
本书既介绍了与会展业相关的通用性法律法规,又联系实际着重分析了会展业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其内容从会展业的发展、立法进程和法律体系人手,从3个层面具体剖析会展主体、会展客体以及会展市场运行与管理的法律制度。 本书具有理论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作为高职高专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教材,也可作为各类会展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用书。
《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按研究领域共分为三篇,上篇:《理论篇》,一方面是对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研究方法及重要理论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另一方面是对中国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并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中篇:《实践篇》,在对西方教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在中国本土开展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就中国教育改革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教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描述与阐释。下篇:《访谈篇》,主要收录了本人近几年来对教育人类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的思考,以及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的文末有教育人类学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