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发展系列报告的卷,本书选取了21个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和地区,并对各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图书出版、报刊出版、数字出版、全民阅读等情况进行整体梳理。这些国家分别代表了出版业较发达的国家、有一定出版基础的国家以及出版业比较薄弱的国家三种类型,符合 一带一路 国家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报告》还收集了三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国在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方面的成果。另外,《报告》还将各国的基本情况整理成表格作为本书附录,方便读者参考对比。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
本书分理论篇和实务篇,主要在公共外交的视野下,对媒体应对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阐释,揭示媒体应对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文丛》系列之一的《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展演形态、媒介事件是怎样被当做“神话”的、语言市场与话语实践、伪造民俗、语言市场与话语实践、西方民俗学界关于“伪民俗”的争论、保卫“民俗”还是保卫“民俗学”等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学经典译丛”是研究中国报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却又被忽略的重要史料,填补了中国报刊文化(史料)研究的空白。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媒介与社会书系(第三辑)·声音的竞争:解构企业公共关系影响新闻生产的机制》讨论了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化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里公共话语的生产及其政治与文化意义的。具体而言,《媒介与社会书系(第三辑)·声音的竞争:解构企业公共关系影响新闻生产的机制》关注企业权力如何影响作为公共知识的新闻的生产和作为公共领域的新闻场域,以及如何影响作为象征权力体系构成部分的新闻业。《媒介与社会书系(第三辑)·声音的竞争:解构企业公共关系影响新闻生产的机制》较为系统地提出,企业影响新闻生产的动因源于企业的非市场战略及其构建市场竞争优势的目的。作者提出一个概念模型,从经济资本、象征资本、社会资本和传播资本四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借助其资源优势来影响新闻生产的机制。此外,《媒介与社会书系(第三辑)
《图书馆学研究进展》汇集了25篇论文,对近年来外图书馆学各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内容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图书馆学教育、知识信息的组织和描述、信息检索与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自动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以及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等学科领域。作者都是多年来在这些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专家。《图书馆学研究进展》内容反映了学科发展的前沿,资料丰富新颖,对从事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媒介身份重建:全球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以“全球化和传播的全球化”为分析问题的背景和框架,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的范式转换,使媒介性质和传播主体趋向多元化,也使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疏离、媒介消费与意义共享的分裂、全球传播与地方抵抗的并存构成了新的张力。而全球化对国家产生的冲击带来了国家认同的危机,由此相应的,媒介在国家认同建构方面的作用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媒介身份重建:全球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重点阐述媒介如何建构国家认同,通过具体案例,对媒介通过重塑集体记忆和进行共同想像以制造国家认同的方式做了分析。在全球传播时代,媒介把国家带进了家庭,而集体记忆重塑和传统重新发明是媒介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方式。而媒介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冲突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书中对进行
近年来,早期教育机构发展迅速,有关研究却相对滞后。《早教机构有效传播探究》是作者上官海青对早期教育机构发展现状的一次研究尝试。全书以传播学的视野,从传播目标、传播主体、传播受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环境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对早教机构有效传播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旨在为早教机构的建设发展呈现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图景。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写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小诗的汇集。大多是关于时间,空间,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肉体与精神,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哲理性思辩。书中道他人之所未见未道,揭示了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受与体悟,提升了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