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尚书》。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最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作者的寓意是,看了这本《龙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龙文鞭影》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它问世后,影响极大,成为最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
本书原名是《楚简诗论辨证》专为研究几篇诗学诗论,并将篇幅较小的《孔子言论三篇辩证》附录。但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有关诗论的问题(文字的、语言的、章句的、内容的、学术史的)越来越多,已经超出了原来的范围。所以最后变成以孔子言论为主,将诗学诗论研究中的问题分类各举一端,以发其凡,其它相关的文章另外结集。
《古籍研究》收入古籍研究方面的研究论文,栏目有文史专论、目录与版本、校勘与注释、文献辑考等,内容涉及古籍目录、版本、校勘的理论与实践,古代文学实证研究,以及最新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学术成果介绍、评价等方面。
《论语》是记述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宝典。《史记》里为孔子写专篇《孔子世家》,清代学者孙星衍还搜集古书里有关孔子的事迹传说编成《孔子集语》,但研究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主要文献仍推这部《论语》。
《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是当今极为出色的一部学国学、用国学的著作,是国学学习与应用的具有开拓性的力作。它打通学问与人生、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聚焦在中国人生智慧上。它以深厚的学术功力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把现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体系中,让读者在中国智慧中得到人生顿悟,并进一步以传统智慧指导当下生活。《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语言极其生动又极富哲理,许多表述堪称人生箴言。它会以前所少见的内容与形式,使人们在中国传统智慧中开拓人生的美好境界。
《诗经彩图馆》共收录作品三百余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风俗与婚姻、压迫与反抗、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这部传世经典巨著,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每篇作品进行了注释、赏析,生动解析了作品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创作技巧等,同时,配以数百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想象空间和高雅的艺术享受。科学简明的体例、典雅流畅的文字、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全面提升《诗经彩图馆》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你终生收藏品读。
本书内容讲述: 《六韬》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 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博大精深, 思想精邃富赡, 逻辑缜密严谨, 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 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黄石公三略》, 亦称《三略》,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属于道家兵书, 相传作者为汉初道家隐士黄石公。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具体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是中国文化的
《国学的大地》本书是作者从事国学教育、实践几十年以来的全面总结,以论文集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国学的概念、人才观、教育观,国学发展的途径,国学在民族道德大厦建设中的作用。其中“源流之学与源流之用”的观点,国学人才“博悟通化用”的培养路径,国学发展“一教两制”的设计以及“知识渗透、学科嫁接、公理覆盖、人文化成”的国学愿景等都在业界引起轰动,是国学“资政利民”的经典力作。
《捍卫论语1——构建一个理想国》主要是围绕《论语》中的《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展开。作者搜罗爬剔各种典籍,用其丰厚的历史知识,将《论语》中的每句话都尽力还原至当时的历史现场,从而追寻真正的话语主旨。
本书是“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籍整理研究直接资助项目”“长江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资助项目”。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市涪陵区的一道天然石樑,上刻有自唐代以来的文献近两百段,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梁上题刻记录了历史上七十余个年份的枯水水位,对古代相关地区农业生产、长江航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指导,也为今天长江水利、水电、航运及周边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是当今极为出色的一部学国学、用国学的著作,是国学学习与应用的具有开拓性的力作。它打通学问与人生、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聚焦在中国人生智慧上。它以深厚的学术功力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把现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体系中,让读者在中国智慧中得到人生顿悟,并进一步以传统智慧指导当下生活。《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语言极其生动又极富哲理,许多表述堪称人生箴言。它会以前所少见的内容与形式,使人们在中国传统智慧中开拓人生的美好境界。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 ,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 ,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书。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 ,因未经后人妄改 ,拥有极高的权威性
《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是一部描绘古代知识分子群像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称其文“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并下断语:“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书中塑造了三百多个可敬、可爱、可怜、可憎、可恶的人物,既有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也有官僚、选家、僧道、才女、侠客……各色人等在小说中进出往返,连环套接,从而构成了一人一传、前人引出后人的连轴大戏。作者以写实主义描绘了人们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不仅传神刻画了明清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也精准摹绘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世态人情,是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官场文化、士文化及社会风俗的活字典。
《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推出了20余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权威专家郁贤皓、杨义、王兆鹏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权威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 该书是《颜氏家训》和《朱子家训》两部书的合集,二者皆为中国历史上家训读物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名作,其作者分别为南北朝的颜之推和清代的朱柏庐。 《颜氏家训》篇幅较长,分为序致、教子、兄弟、治家、风操、养生、涉务等二十余篇。主要讲述立身、齐家、交友、处世等方面的问题。不但记述了古人为人 处世的智
本书分上下两篇, 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不分章, 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 并分为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本书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共294卷, 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 事件为目,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年) 写起, 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 征淮南停笔, 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孙子兵法》,全书13篇,春秋时齐人孙武著,是现存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理论体系完整的兵书,被誉为“兵典之首”。本书在传统的“十家注”的基础上,撇开书中过时的军事实例的纠缠,结合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对全书重加注评,总结体会孙子思想的精神实质,形成灵活运用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并配上精美的插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悦读”需求。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本书是对《论语》全本的注解,交代了原文的背景、故事和意义,分析《论语》对现代人物的指导意义。
苏东坡天分卓异,学养深厚,人格坦诚,心性高远,但却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这一切赋予他毕生的作品以恒定久远的光辉,使他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本书共选录苏诗143首,词112首,散文21篇,策论8篇,书信8封。选目兼顾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许多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读者从中可以感受苏轼的才情和作品的魅力
全民阅读时代,重温往日情怀,感悟经典风采。唯有精神财富,方能代代传承,国人长怀此道,经典铸就永恒。 四书五经 是千百年来读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这本由孔庆东主编的《四书五经(精选上下)/品读经典》收入其中精华部分,并加以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