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早年致力于反清复明,明亡后披发入山,隐身、授徒、著书凡四十余年。隐居期间,先生以 述往以为来者师 (《读通鉴论》卷六)的态度,以 六经责我开生面 的创新精神,对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明代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进行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反思。写下了大量富有独创性见解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天文、地理、训诂、考据等诸多方面。凡500余万言。 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弘扬船山学说,特在南京设局重刊《船山遗书》,计收著作56种,288卷。光绪年间,又补刻了6种,10卷,附于其后。共计62种,298卷。通称 金陵本 或 曾刻本 。后者也被称为 衡阳补刻本 。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即以 金陵本 为底本,在内容上完全忠实于底本,其他版本适当参照。
是志由日本学者河田罴编纂。清光绪三十三年归安陆心源藏书售归日本静嘉堂文库,此志即河田罴应文库主人岩崎重野之请,检核陆氏原书并参考陆氏《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仪顾堂集》及《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而成的。书成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大正六年(1917)方刊行。此志著录陆氏旧藏中版本较精善或内容较重要者,卷一至十二为皕宋楼旧藏,多宋元旧刊,卷十三至五十为十万卷楼旧藏,多明以后刻本及名家抄校本。两大部分各自依四部分类,每书著录书名、著者、版本、册数,其下节录《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仪顾堂集》和《四库提要》文字,间附河田罴按语。全书五十卷,前十二卷为陆氏皕宋楼旧藏,第十三卷至五十卷为十万卷楼旧藏。
王兆鹏“流变论”的精髓,是他所创用的“代群分期”理论和方法。关于宋词流变的过程,历代词话家少有具体明晰的叙述。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宋词分期提出的意见都没有遵循最基本的历史原则,没有完全顾及作家的时代先后,词史的发展有时被割裂、颠倒,难以完整地把握词人个体和群体的心态、词境、词风的变化。而著者认为,“历史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主体——人,文学历史活动的中心自然是创作主体——作家。”从这一认知出发,著者主张宋词分期应以作家群体为中心,以词人的生活年代、创作年代为依据,将同一年龄组(同一世代)、生活和创作又基本同时的词人划分为一个代群。以此为准,则两宋三百余年的词史,先后共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王兆鹏这一崭新的“代群分期论”,跳出了近世研究者因用一元的
......
颜延之的作品庄重典雅、凝练而又含意丰富。具体来说,他的诗文大量用典,充满骈语偶句,十分注重字词的选择与锤炼,个人特色非常鲜明。由于其作品用事缛丽,且常常拓展词义用法,甚而创用新词,因此有些文辞晦涩艰深,不易研读。除《文选》所收录的《赭白马赋》、《五君咏》、《陶征士诔》三篇有六臣旧注外,其余的作品历来无注,这使得对这位重要作家再深入研究变得困难,李佳校注的《颜延之诗文选注》意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 《颜延之诗文选注》所选颜延之46篇作品中,除上述三篇有六臣旧注外,皆为首次校注。
本书是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纂写的“南宋史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著者首先分析宋代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南宋经济的时代特色。然后分门别类依次介绍了南宋矿冶业、铸钱业、军工业、造船业、纺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印刷业,酒、盐、茶等食品加工业,以及漆器、文房四宝和工艺品制造业的情况。最后又探讨了南宋手工业的总体特征及其成就与不足,并给出其解释。本书资料翔实、论述精辟,可以说是一部研究南宋手工业史的难得之作。
本书以陶澍注《陶靖节集》为底本以宋绍熙曾集刻本等多种有价值的本子校勘,细审密校,用力甚勤。笺注综合前贤旧说,而又多所匡正、补阙。于陶渊明生平经历、交友、诗作背景、主旨等项创见尤多。书后附有“各本序跋”、“陶氏宗谱节录”、“陶氏宗谱中之问题”、“陶渊明年谱简编”、“陶渊明评论选辑”等栏目,极便研究者参考。
早在本世纪初,以蒋黼,刘师培、罗裱玉等为代表的敦煌学家,已经开始重视敦煌遗书内保存的某些《文选》赋类作品的残卷,或率先撰术序跋,或迻録影印,或比勘考证,使湮没已久的唐人写本《文选》赋篇又复重显于世。 《敦煌赋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记》。校勘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备具众本,在此基础上,还应明通文字、训话、音韵之学。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在目前浮世嚣尘之中,己日难见。《敦煌赋汇》则潜力静心,广搜校本,博采众言,使《校记》部分精详周备,蔚然可观。以王仲宣《登楼赋》为例。该赋以伯3480为原木,参照的刊本、校本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克家刻本《文选》(简称文选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宋刻六臣注本《文选》(简称丛刊本)、《艺文类聚》卷63所载本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简称类聚本)、张溥
本叢書編入晚清、民國以來老一輩已故詩詞家别集,擇其質量上乘、經編委會審閲通過者。
本书以陶澍注《陶靖节集》为底本以宋绍熙曾集刻本等多种有价值的本子校勘,细审密校,用力甚勤。笺注综合前贤旧说,而又多所匡正、补阙。于陶渊明生平经历、交友、诗作背景、主旨等项创见尤多。书后附有“各本序跋”、“陶氏宗谱节录”、“陶氏宗谱中之问题”、“陶渊明年谱简编”、“陶渊明评论选辑”等栏目,极便研究者参考。
《苏州文献丛书(第2辑):王鏊集》汇集了王鏊生平所著所有诗文、笔记,包括《震泽先生集》三十六卷、新增补遗50余篇、《震泽长语》二卷、《震泽纪闻》二卷等,并予以必要校勘,对于研究王鏊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以及明代历史、文化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震泽先生集》以明嘉靖初刻本点校,校以嘉靖刊万历鹤来堂印本、万历三槐堂本、文渊阁本等;《震泽长语》以明陶学教刻本点校,校以《丛书集成初编》本;《震泽纪闻》以明末刻本点校,校以明正德本。
《普陀册佛学丛书:竹窗随笔》主要内容包括:古今著述、儒释和会、楞严一、楞严二、礼忏功德、螯蛎充口、东门黄犬、为父母杀生、鹿祀求名、心喻、换骨、洪州不得珠体、坟墓、菩萨度生和悟后等。
元好问为金元时期文学家。其词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代表了金元词的成就。元好问词集《遗山乐府》,版本甚多,情况复杂。《遗山乐府校注》为作者多年潜心整理而成。全书五卷,前三卷以《彊村丛书》本为底本,馀则以《石莲庵汇刻》本为底本,参校各本。《遗山乐府校注》体例完备,资料丰富,词篇之后有“校记”、“笺注”、“集评”、“附录”各部分,校勘词篇之异文、缺字,征引文献笺释词篇之本事及人名、地名等,钩稽品评遗山词之语,并将与词篇相涉之诗文录于词后。书后有附录六种,具有重要资料价值。《遗山乐府校注》是一部资料丰富、极具学术价值的词集整理本。
早在本世纪初,以蒋黼,刘师培、罗裱玉等为代表的敦煌学家,已经开始重视敦煌遗书内保存的某些《文选》赋类作品的残卷,或率先撰术序跋,或迻録影印,或比勘考证,使湮没已久的唐人写本《文选》赋篇又复重显于世。 《敦煌赋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记》。校勘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备具众本,在此基础上,还应明通文字、训话、音韵之学。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在目前浮世嚣尘之中,己日难见。《敦煌赋汇》则潜力静心,广搜校本,博采众言,使《校记》部分精详周备,蔚然可观。以王仲宣《登楼赋》为例。该赋以伯3480为原木,参照的刊本、校本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克家刻本《文选》(简称文选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宋刻六臣注本《文选》(简称丛刊本)、《艺文类聚》卷63所载本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简称类聚本)、张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