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三卷,另音释三,晋郭璞注,宋刻本,顾广跋.
《小窗幽记》是明代陈继儒所编撰的一本随文集锦。整本书看似是一种对所见所闻、所听所想的记录,而实则是对内心感悟的梳理,写尽了人生百态、世间真情、人生真谛。全书共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12卷,分别从修身、处世、为学、立业等角度阐释为人准则。内容涉猎广泛、意韵深远、极具哲思,几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古至今,致力于《诗经》研究的人数不胜数,且门派众多。 方铭教授继承近代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经学理论及武汉大学著名学者黄焯的《诗经》研究传统,以《诗序》为理解《诗经》各篇主旨之纲领,深入挖掘诗作本义和《诗经》编选者初衷,旨在复原《诗经》古义,引领有益认知。 全书引证丰富、注释详尽而不繁复,在诗旨阐发和诗意训释方面见解尤为精彩独到,学术价值、史料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俱不可多得。
此书为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集,共收录三百首词作,底本为国家图书馆藏元延祐七年叶辰南阜书堂刻本,是今存*早的版本。
明代底本, 《帝鉴图说》 为 张居正 为 规谏幼帝而作的读物, 他 令讲臣采摭前代君人治绩,溯唐虞以迄汉唐宋理乱兴衰得失,可 为 劝戒者,条其事百余,各因事绘图,系之说,以备乙览,存考境焉 ,故名《帝鉴图说》。此书此本 为纯 忠堂藏版 , 分上下两部:上部题名 为 《圣哲芳规》,收 录 上自尧舜,下止唐宋共二十 七 个古代帝王的事迹八十一则;下卷题 为 《狂愚覆辙》,共 录 三代以下共二十 六 个帝王劣行三十六则。每一则事例均冠以四字标题,如唐尧帝有 任贤图治 谏鼓谤木 条,秦始皇嬴政则有 遣使求仙 坑儒焚书 等条,且 每一事,前各绘 为 一图,后 录 传记本文,而 为 之直解,附于其后 。《周易》称九 为 阳爻、六 为 阴爻,上下两部选取事例时分别以九九八十一或六六三十六 为 数,用以区分善恶
家书收录了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等的一千多封家书,内容十分丰富,也展现了 道学先生 曾国藩温晴的一面。家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从修身养性、修身立德,到培养战胜绝境的胆略、众不同的气质,小有巧处人际关系,大到为官之道,应有尽有,而且见解深刻,扣人心弦。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立身、立功、立言、治政、治家、治学的成功之道。 书札是曾国藩写给长官、朋友和署僚的私人信函。曾国藩写作的对象,有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名臣,也包括郭松焘、薛福成等开明西向者,涵盖军事、实务、时政,包络广泛,内容详实。书信按照写信的对象进行分类,对每个人的信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读者查阅。 日记收录了自道光十九年起的所有日记,全面展现了曾国藩在人伦、家庭、事业、修养等各方面的为人准则,处事标准。
曾国藩写的家书,在他生前已由其家人部分刊行。光绪五年,在他的门生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主持下,精心编校成了权威的一版《曾文正公家书》,交由湖南传忠书局刻印。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曾国藩30岁以后写给长辈和兄弟的信件,共10卷,系统记录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等各方面的金玉良言。全书编校周全,制作精良,被公认为权威的曾国藩家书版本。此后刊行的各种家书,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就是以传忠书局刻印的这一版《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在编校上完全遵从了原版体例和文本。 原版并未收全曾国藩的家书。今次在原版基础上,根据前人搜集整理,增补了《旧本未刊家书补编》398封,和同为李氏兄弟主持编校的两卷本《曾文正公家训》两部分内容。全套书收全曾国藩的家书1305封,完整呈现曾国藩修
《资治通鉴纲目》是大儒朱熹携弟子赵师渊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权威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其缺漏,删繁就简,将原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缩编成五十九卷的精华,讲述了自战国至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华夏历史。在体例上,开创全新史书纲目体,纲举目张, 纲 利于快速浏览, 目 可以对同一历史事件深挖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史实的基础上,编撰者更将史学大家欧阳修、胡安国、范仲淹、杨时等的点评对具体史实的点评随文附后,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此次简体横排本,又增加了原书中未收的清圣祖康熙诸多御批点评。明宪宗朱见深在《纲目》成化内府刊刻本序言中写道: 是书诚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几乎人人都要学习历史,阅读历史,而《通鉴纲目》
此书系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集,作品艺术上与苏轼风格近似,共收词六百二十余首。笔势纵横,雄健豪放,不为格律所拘,继承了苏东坡豪放派的词风,在内容和艺术上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底本为国家图书馆藏元大德三年广信书院刻本。
《五服图解》不分卷,元龚端礼撰,采用元泰定元年杭州路儒学刻本为底本。书中按五服的顺序,分别列出男、女以及已成年、未成年等类别,每类又分正、加、降、义四个等级。这部书在说明丧服制度时,既有图表的展示,又有文字的解释。书中的图示简明而实用,将复杂的礼制变为一望而知的使用指南,方便今人直接而形象地了解古代丧服制度。
《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晋陶潜撰,宋汤汉注,采用宋淳祐元年汤汉刻本为底本。汤汉注本为陶渊明集的*家注本,是后世大量陶集注本的祖本。开创了以史证诗的方法,揭示了陶渊明诗歌极为重要的思想、历史、艺术等价值。
《桃花扇》二卷,清孔尚任撰。采用一九一四年暖红室刻初印本为底本。此书历代坊肆竞相翻刻,版本繁杂。暖红室本为其中精刻精校、流传广、影响大的刊本之一。含有精美插图版画十六幅。内容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南明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和黑暗,寄托作者对于王朝兴亡更替的哀思。
论语集说为宋蔡节所做《论语》集注本,十卷。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湖州頖宫刻本。此书编撰体例清晰,分五例:全用一家之说,则独书姓氏于下;兼用诸家之说,则各书姓氏于下;杂用众家之说,则于末后总书姓氏,添入己意三数语,则于末后书本某氏说,此通谓 集曰例 。全附以己意,谓之 释曰例 。集曰已编正说,有它说可以互相发明者,则附注于下释曰同,谓之 注书例 。集诸家说,后附己意,谓之 节谓例 。非正说而旁引可以见意者,则低一字书,谓之 低集释一字例 。采各家之说,均于其后注明。引征博而约,释文简赅,颇有裨于后学。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其注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当代有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