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5日,黄裳收笔,榆下寂寞,来燕榭不再有新作问世。从早期作品, 新闻通讯集《关于美国兵》,到陆续而出的《锦帆集》《榆下说书》《新北京》;从戏剧杂论《旧戏新谈》到藏书故事《珠还记幸》……93载岁月悠悠,黄裳大半光阴在书中——写书,读书,藏书,品书,评书。 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文集收录了作者一生的随笔、杂文、序跋、书话结集,“多论辩文字”,作者和柯灵、葛剑雄、止庵等有不少引人围观的笔战,小起波澜,也均被收录在内。
本书包括以下内容: 《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黄裳校注,继承发展了我国古代文艺批评中本体批评的模式。本书继承了上述本体批评的传统,把批评视角主要指向作品本体,品评优劣,划分等级,特别是吸收了吕天成《曲品》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扩展,成为一种 为深入的批评模式。 《玉簪记》是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创作的传奇剧本,黄裳校注。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
本书共分十七卷, 收录了孔子语录, 包括: 孝本、五性、六艺、主德、臣术、交道、论政、博物、事谱、杂事、遗识、寓言。
《龟藏——藏在龟壳里的甲骨文及河洛中国》是一本以甲骨文为中心,进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浅学术大众普及读本”,为系列作品“深藏中国”的部(剩余三部分别为《山藏——藏在秋山里的和田玉与山水中国》《泥藏——藏在春泥里的画珐琅与礼乐中国》《胚藏——藏在胚胎里的通天犀与生育中国》)。 《龟藏》中的“龟”指甲骨文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本书以“龟藏”为名,浅层含义即发现“龟”所暗藏的故事。 全书分“甲骨文背后的双面人生”“河图洛书里的中国”“商王和贞人的世界”“美丽殷商:你去哪儿了”四部分,同时配有大量文物文献价值和历史艺术价值并重的图片。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瞬酿砖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在题材、内容上,继前人已辟的蹊径又有所拓展;在表现形式上,除上承建安以来渐重辞采、偶对和用事而踵事增华以外,又进而讲求声律,转伺清绮。一时作者众多,蔚成风气。其中,可以冠冕羣伦、独步一代,又深远地影响后来的,允推谢眺。 谢朓(四六四——四九九)字玄晖,砠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而大约出生在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他是南朝大姓谢氏家族的一员,会对巩固柬晋政权建立大功的谢安、谢玄是他族中的高、会砸辈。祖父谢述,吴兴太守。祖母是后漠书作者范晔之姊。父亲谢纬,散骑侍郎。母亲是宋文帝刘义隆(太祖)的第五女长城公主。历宋至隋,谢氏家族已渐陵替。谢跳高祖早卒,曾砠以来,亦无高位,又因范晔谋反被诛事的牵连,招致家祸,因而愈见衰微。但谢眺
《六朝文絜》是广受欢迎的骈文选本,后有黎经诰为之笺注。本书收录自晋至隋36位作者的72篇骈文作品,选文清新隽永,注释审慎细密,亦能补充《文选》之不足。
《易经》是一部我国古代哲学初创性著作,文奥意深,历来研究者甚少。《易经原理及注释》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易经》导论,阐述《易经》对立统一辨证思想和《易经》的学术原理;中篇为《易经》译注,以原文、注释、译文、不休说等详解六十四卦辨证对立统一的学术内容;下篇为古代对《易经》原理的诠释。作者认为:《易经》是我国古代的初创哲学,而哲学是用以解决问题并可实现相对优化的观念体系和方法论。从最初用于掣签的记录,到黄帝之前的伏羲氏创建,再经殷商革创,到西周而羽翼渐丰,最后由孔子编定所形成的对立统一、阴阳五行等易经思想,也已逐渐渗透到中医学之中。
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内涵很广,类别很多,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古代小说的界限和分类,在目录翠上是一个有待研究讨论的问题。古人所谓的小说家言,如《四库全书》所列小说家杂事之属的作品,今人多视为偏重史料性的笔记,我们已择要编入《历化史料笔记丛刊》,陆续出版。现将偏重文学性的作品,另编为《古体小说丛刊》,分批付印,以供文史研究者参考。所谓古体小说,相当于古代的文言小说。为了便于对举,参照古代诗体的发展,把文言小说称为古体,把「五四」之前的白话小说称为近体士这是一种粗略概括的分法。本丛刊选收历代比较重要或比较罕见的作品,采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标点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本则录用。个别已经散佚的书,也择要作新的辑本。古体小说的情况各不相同,整理的方法也因书而异,不求
王象晋以自己躬耕多年的经验和广泛的文献收集,编著了《二如亭群芳谱》。书中包含农时、农作物、蔬果及园林植物等内容,体系庞大。除总论外,每种植物词条下包括:植物特性与品种、园艺技术、附录(即相关植物)、典故、诗歌。因作者对植物的特性、应用、养护及文化内涵等阐述完备,使该书被奉为经典,后世公认为集大成之作。至清代,经过进一步增补,收入“四库全书”。 因原书体量过大,本书选取了与园林观赏相关的花、卉、鹤、鱼四谱,篇幅以植物为主,旨在古代植物文化的普及。除原文注译外,配以相应植物的古代名画,增加现代植物分类学描述等,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植物,体悟古人看待植物的视角,呈现丰富有趣的植物文化。考虑到篇幅和阅读效果,对原书诗歌、中药方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郑振铎研究专题、浅谈郑振铎先生收藏的两种佛典的史料价值、十二位史学家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题词手稿、《弁而钗》崇祯本的递修舆后印、《元曲选图》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西谛所藏宝卷与版本特征简述、《文献保存同志会号工作报告(1940年4月2日)》考释等等。
《中国十大古典名剧(上下)》收录中国十大古典名剧,包括《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梧桐雨》、《倩女离魂》、《琵琶记》、《牡丹亭》、《风筝误》、《长生殿》和《桃花扇》,代表了元、明、清三代中国古典戏曲的水平。每剧均勘核曲律,按南北曲谱和曲牌的内在规律重新精订正衬,以使读者能感受到古典戏曲的体制特征;并配以简明扼要题解,以便现代读者更好地阅读古代戏曲文本。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辉煌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其中被誉为“宋元数学家”的李冶、秦九韶、杨辉和朱世杰的数学工作尤其受到外学界的重视,得到高度的评价。这四位数学家着有数学着作并流传至今,对中国的数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杨辉和朱世杰的数学着作还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数学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比较起来,朱世杰的数学工作专业性更强。他撰写了《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两部数学杰作,其中《四元玉鉴》以其数学创造性着称,而《算学启蒙》是一部的数学普及著作。
本书是作者关于《考工记》及其他名物的考证合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考工编》:作者对《考工记》成书年代、版本源流、齐尺考辨、流体力学知识、声学知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诠释和考辨,相信对于《考工记》的认识和理解将有新的启发。中编《司南编》:作者对古籍中出现的“司南”进行考辨,对于不同文献中的“司南”一物加以廓清,有立表之“司南”与指南针之“司南”,并对后者进行了复原。下编《杂编》:涉及度量衡、里亩制、脱盐技术、沈括发明、反射镜等科技史方面的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作为一项持续时间2000多年、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海上丝绸之路多起点、多航线,具有不同历史年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一张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从泉州、广州、宁波、福州、扬州、漳州、蓬莱到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一路蜿蜒、一路延伸,古往今来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一道靓丽的、别具一格的、永远无法被替代、永远无法被磨灭的记忆。每一座城、每一个港口、每一处遗迹都有属于它的故事与传说,这一些值得被千秋万世地铭记、这一些值得你我用自己绵薄的力量让它们自此世世代代薪火相传下去。
《系统科学辩证法》是对系统科学的学科内容从整体上进行哲学反思的作品,力求全部哲学结论都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已有成果之上。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导论、控制论、总论。导论则把系统科学的产生、发展放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从经典的机械论科学向新型科学的历史性转变的大背景下考察,阐明系统科学是科学技术向辩证思维复归的产物。
《百宝总珍集(外四种)》主要说器物的质地特征和时代特征及辩别真赝的方法,其对象为所有传世品及任何来历不明确的器物,是前人在长期的真赝对比中总结出来的知识。编撰方式系由主编约请各方专家选择精善且常见的版本,并参照其他存世版本,进行酌校整理,点校句读。对此书的整理出版,亦有填补空白、保存史料的重要意义。
《有泰日记(套装全2册)/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五辑)》为晚清驻藏大臣有泰的日记,该日记从有泰在江苏常州地区任职开始,至其担任驻藏大臣期间,直至返回京城,此日记此前仅有驻藏部分整理出版,在藏学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次为该日记首次全面整理出版,可以全面展示晚清大臣面对地方事务和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和实施策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秋水轩尺牍详注》为“清代尺牍”之一,凡二百二十九篇,多为朋辈酬答,所谈无非细事,而情感真挚,语言清丽,用典精工,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倍觉雅致,体现了汉语的美丽和魅力。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书信写作的范本。但《秋水轩尺牍详注》所用典故颇多,读来较费心思。此次出版,对书中典故、地名以及疑难字词作了详尽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无障碍阅读和欣赏。
【新华书店旗舰店】 礼说,齐鲁书社 作者 张华清 原价 ¥88.00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24-03-01
白岭编译的《舌华录(典藏版)(精)》是“国学经典”系列之一。《舌华录》一书为作者曹臣受《世说新语》启发而著,仿《世说》之范例,广采典籍,记载了上自远古下至明代后期的逸闻轶事,内容精彩,体例新奇。全书共分九卷十八类,每类前都有引语,发明立意,述说原委。译者根据上海进步书局印行本点校而成,力求译文信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