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山诗解》,收录李商隐律诗117首,疏解诗意,矜慎平稳,通达条贯,不事繁琐,先揭示全篇主旨,而后随文逐联解说,少有凿空乱道之弊,着重于“虚处活处发明作者之意”,明晰诗人用意和篇法句法所在,“若《锦瑟》《促漏》之为悼伤,《茂陵》之讽武宗,《楚辞》之悲涯餗,《碧城》三诗之刺明皇贵妃,读者向多疑义,然辞旨皆可寻绎,特为揭出,自信非穿凿傅会之比”。
《王文正公笔录》,北宋王曾撰,本书所记皆太祖、太宗、真宗时廊庙旧闻,下及仁宗初者仅一二条。 王曾是真宗朝咸平五年连中“三元”的状元,为宋代名臣,谙习宋朝掌故,《王文正公笔录》所言多确凿有据,李焘作《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往往全采其文,是一种重要的宋代史料笔记。
本书据一九一四年刊本,是民国时期中华师范教科书,全书共四编,二十章。本书是作者根据日本大濑甚太郎所著教科书并参考他书,融汇中西之学编写而成,从伦理学的定义、中西伦理学的差异、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善恶的本源及行为标准论、义务论、德论等方面,将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在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临礼崩乐坏、道德滑坡”的紧要关头,对重建国民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陈三立著,据一九三一年商务印书馆刊本影印。一卷。陈三立工于诗歌,造辞精妙,多为与友人唱和之作。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避俗避熟,力求生涩”以生硬晦涩的遣词造句表达诗意,诗歌流露出对现实无望的悲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