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著名学者赵林教授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精彩讲座(包括《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上)》、《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下)》、《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奥林匹克竞技会》、《特洛伊与英雄史诗》)为主干,并收录了赵林教授近年来关于西方文化的几篇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内容广阔、气势磅礴,从全球范围的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历程,到旨趣迥异的中西文化比较,再到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演进,展现了讲演者高屋建瓴的研究视域、博大恢弘的历史情怀和深邃睿智的哲学反思。 与眼下时髦的“戏说历史”的风气迥然不同,本书不仅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解读人类文明和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力图昭示一种宏观和长程的文化大视野,使人们对漫漫千年历史、迢迢中西文化的演进历程和基本精神有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把握。尤其是关于西
《口红》、《旗袍》收录淳子经典美文二十九篇,记录了从1997年到2013年十六年间淳子女史的创作轨迹和艰韧的考证历程。除多篇文字是新证、新写外,其余旧作,悉数进行了改写和重写,是一次黄昏的重新出发。淳子女史的散文清醇、典雅、贵气、史料扎实;看得见风月和传奇,也悟得出风云和人性;青花岁月,笔端凝练,更袭得明清小品的隽永和老到,有士人风骨、不尽之思,感事忧世和素淡闲情兼具,在海内外颇具美誉。 《旗袍》着力的重点在于对名女人内心世界的深层揭示,选择的场景没有一般人笔下大都市的繁华和嚣闹,而是小街小景、小楼小巷、小书房、小阳台……语调沉稳,慢节奏,遣词造句隽智而富有哲理,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思考空间和细细回味的余地。同时这些不紧不慢却时时给读者带来惊喜的叙述,可以其妙地牵引着读者追随着文字走,完全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读库(1403)》为“京城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本。《读库(1403)》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所收各篇,门类繁多。这套书叙事谨严有据,文笔条畅清新,给人以大量的知识,开拓思路。让一些文史知识分子从呆板的纯学术旧框框中跳出来,发挥其启迪民智,传播文化的功能。 该书为“皓首学术随笔丛书”之“戴逸卷”。内容包括作者在已发表过的学术随笔中精选的与新增的学术随笔共7卷67篇。 该书为“皓首学术随笔丛书”之“戴逸卷”。包括作者在已发表过的学术随笔中精选的与新增的学术随笔共7卷67篇。内容有学术观点的一得之见、学术著作的序跋评论、学术会议的学术性即席发言、生活习俗的学术小考订、学术鉴赏等。选文具有的学术内涵,能达到传播治学经验与心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普及与推进学术之效。
Logo是什么?它有什么念义?它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演变的? 现代人生活在logo的海洋之中,每天触目皆是的,莫不是形形色色的logo,但却很少有人去思考logo背后的文化含义及其发展的历史。本书作者查阅了各语种的大量文献资料,并游目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万千互联网页,爬罗logo的文化渊源及演进,挖掘古老文明中的logo意向,罗列中世纪以降的上至帝王,下及平民的logo意识,为读者编织出作为文化符号的logo的跨文化发展之网。作为logo文化研究的开创性读物,读者阅读本书,能够在广阔、宽泛、人性、艺术和历史的氛围中去触摸、熟悉logo的文化与历史,进而获取新的知识,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全书共分三篇,分别从谋事决断、知人善察和巧意传播的角度归类分析了历史上诸多的精妙见识和经验教训。既包括堂堂君子之正谋,也选择了若干小人之奸佞,因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都有认识的必要,虽然我们只是综罗了其中很少一些片断而已。本书的内容包括知权·创见篇、天外有天、谋中有谋、急危权变、化缓之要、针锋相对、巧于借力、刁诈如此;知人·创识篇、知人难易、用才杂道、乱世风流、其人其谋;知传·创意篇、换个世界、新的标准、众所周知、讳莫如深、卓尔不群、暗送弦波、名的意义、两全其美、为我所用、自有信媒、另辟蹊径。
当一个人用汪洋恣肆的语言,点评一幅画、一幅字的时候,他一定是有极好的审美造诣的。将简单的线条背后的美,完整地表达出来已属不易,在完整的基础上更增添了美感,将种种意境用波诡云谲的文字展现,这就不仅需要审美造诣,更要有极深的文化功底了。作者刘传铭就是如此。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关于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种种与美相关的文字的结集。作者贯通美术史,文化史、书法史还有历史……在点评某一作家或者某幅作品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名言佳句信手拈来,上下前年皆成文章。纵向叙事流畅,横向多有佐证,将尺寸之间的作品,扩大为恢弘的长卷,叙事宏大却不乏点睛之笔,每一个作者的观点,都成为作者用笔构成的画卷中,那浓重的一笔。文章轻重有别,叙事疏离有度,让人读来酣畅淋漓,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美术的论述,更是关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