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十篇文章系统梳理并呈现了自1949年至2009年六十年间,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中国流行歌曲生态样貌,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中的流派、歌手、创作者、有代表性的曲目,以及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和它们传达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
八股文消亡了近一个世纪,重头评说,仍有许多难言之处。所谓“难言”,一是如何设立新的标准来看待八股文,本世纪初以来对它的批评自有道理,但若就一种文体在文化与文学方面的存在意义看,如何将历史文化及文学文体的评价统一谐调,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二是八股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陌生,它的文化机制与形式内涵都不易为今人体会,至今已极少有人通晓它的写作手法了。所幸启、张、金三位先生均为博学通才,渊深的国学功底使他们游刃有余。他们对八股文都有自己敏锐独到的看法,评价公允而深刻。他们各自所拥有的对八股文的体验与感悟,尤其为晚辈学人所难以具备。三位先生在文中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八股文的来源、流变及体制格式等基本知识,使读者能对八股文有相当全面的了解。文字的通达晓畅、平易明晰,则又是这本书令人读来轻松
本书的几场讲演就是在上述三种张力中展开的。在今天,谈文化问题离不开现实问题,而谈现实问题又只有通过中西、古今、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才能深入。自从1980年代起,我研究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题已有二十多年了,我的观点一以贯之,从来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借鉴西方文化来批判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用这种方式促进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中国文化的提升。这种提升,也可以说是“弘扬”。弘扬不是口头上鼓噪和宣传的事,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地进行理论上的创造,中国文化有多大的生命力,就看她能否雍容大度地吸收异己文化的因素来营养自身,通过新陈代谢而排除毒素,更新自身。我把这叫作“新批判主义”,并认为这是整个21世纪中国人所必须完成的一件世纪工程。
本书为开卷书坊系列丛书二辑之一。开卷书坊为文艺界数位作家的散文小品集。《听雪集》为其中一本。本书是作者许宏泉辑录历年创作的游记杂感而成,共二十八篇。内容多为探访前人先贤墓地,记叙见闻及与友人交往逸事。作者与友人访古探幽,缅怀先贤;赏画品戏,抒发情怀。文字隽永清新,娓娓道来,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如行于山水间。
这是一本“广书话”,广义的读书笔记。 内容有对前贤的书评、怀念(“斯人斯书”),闲阅杂览的小品札记(“一瓢饮”)等传统意义书话,更有拓宽题材的另类书话:谈与电影、流行音乐有关的书,与书有关的电影、流行音乐(“书边影迹”、“书外余音”),植物与文学交汇处的读书随笔(“花名册”),植物书籍的介绍评点与购读琐思(“草木书情”)。 “从书之书到树之书”,这本《笔记》,展示了“读书可以如此声色花木”,生活可以如此丰盛散逸。
本书为收藏家陈郁先生的专栏文章结集。主要谈名人扇面小品,涉及文人雅趣、扇面研究以及明代历史、社会、风情等方面的文字,谈艺术,谈人物、谈收藏……体现出作者的丰富知识及文化情结。作者之文,主题鲜明,文笔优美,富于笔墨情趣和历史文化气息。既是收藏心得,又是读书笔记,还有史料考据和实地寻访,融历史与艺术于一炉。文章处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热爱。十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明代文人、书画家的生活与思想,小中见大,旁征博引,通过点点滴滴折射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精深的文化。行文深入浅出,读罢则令人掩卷遐想。
《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告诉我们鲁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经历沧桑世事难以明了。胡适是开满鲜花的平原,让人随时随地都能从他那里获得如沐春风之感。汪曾祺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横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让人觉得亲切。他一生慢悠悠的画几幅画,写几笔字,炒几个小菜,喝口浓茶,写写文章。多少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叫小日子。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文房清玩是中国传统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对它们的收藏、把玩和涵咏,寄托了大量的感情和感悟,使之不再是单纯的器物陈设,而带有了生活的情调和收藏人的趣味。《文房漫录》撷取二十九位大家谈论文房清供、收藏雅趣的文章四十七篇,按照“纸笔”、“墨砚”、“古趣”、“新韵”结构四辑,既有传统文房充满古意的老物件儿,又有新时代下与文人生活相伴随的新玩意儿;既对传统的“文房四宝”有专门的涉及,又对印章竹刻、纸扇臂搁等雅玩有广泛的介绍。在这样的“漫录”下,透过这些“乐趣、沉醉和痴迷”的文字,构筑起一道道充满情致的文房风景。虽然是在“人心粗了”的时代谈论这些“无益之事”,但能让有心的读者从这些文房清玩中看到“属于文人的一份深情、一份逍遥和自在”,能够“感觉到一种气氛,感觉到一种
本书的十篇文章系统梳理并呈现了自1949年至2009年六十年间,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中国流行歌曲生态样貌,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中的流派、歌手、创作者、有代表性的曲目,以及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和它们传达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
日常生活批判是20世纪兴起的文化哲学领域。它同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并列为不同类型的文化批判理论。胡塞尔、维特根斯坦、许茨、海德格尔、列菲伏尔、卢卡奇、赫勒、科西克等人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日常生活批判问题。这些理论对我们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理论范式、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上与我们有很大差异。例如,胡塞尔所关心的是通过回归前科学的和前逻辑的生活世界而重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海德格尔和列化;而我们面对的则是如何消解自在自发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阻滞力。因此,我提出要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构建中国的日常生活理论范式和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实践模式。 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得以展开,但迄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具有初创和奠基的性质,与中国现代化
西方政治哲学过去三十余年的发展基本上是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二分法的理论框架之中展开的,一时也出现了自由二分法的种种尝试。文本选以编者对自由概念、形而上学的自由概念与政治哲学的自由概念之关系的认识为指导,组织、编选了其中十五篇代表性的文献,所有文章都是首次译成中文发表,而贯穿全书的主线就是编者对于第三种自由概念的形成理路及其可能前景的批判性了解。
本书的几场讲演就是在上述三种张力中展开的。在今天,谈文化问题离不开现实问题,而谈现实问题又只有通过中西、古今、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才能深入。自从1980年代起,我研究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题已有二十多年了,我的观点一以贯之,从来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借鉴西方文化来批判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用这种方式促进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中国文化的提升。这种提升,也可以说是“弘扬”。弘扬不是口头上鼓噪和宣传的事,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地进行理论上的创造,中国文化有多大的生命力,就看她能否雍容大度地吸收异己文化的因素来营养自身,通过新陈代谢而排除毒素,更新自身。我把这叫作“新批判主义”,并认为这是整个21世纪中国人所必须完成的一件世纪工程。
本书共分五章,每一章讨论一个大问题,其中又包含着若干小问题。每一章的内容都是独立的,章与章之间,前后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即使如此,笔者以为把“博物馆与市场经济”放在章是必要的,因为很多问题都是凡经济体制的改变所引起的(有些虽与体制关系不大,但须在新的经济体制环境下加以解决)。 本书章中分析了博物馆走向市场的原因,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博物馆走向市场的原因和依据,博物馆市场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和特点,进而研究博物馆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本书第二章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研究了传统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手段,尤其对新的博物馆类型——生态博物馆及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特点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还就我国贵州、广西地区几座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未来发展进行了评析。 本
《书店传奇》就是在平凡书店中发现非凡、在非凡书店中发现平凡。每家书店无论规模小或大、历史短或长,皆有一些属于她们独特的故事、一些让人感动的片段。它们可能发生在两百五十年历史的英国伦敦老店,也可能来自大楼角落中不起眼的一家小摊。 《书店传奇》是钟芳玲遨游英美书世界的一连串书店奇遇记,也是多年来积累的传奇故事集;在她的下,我们不仅欣赏一幅幅书店风景,进入书天堂,更从中领略到不同的人生况味、趣味与品味。 此次简体中文版首度在大陆出版,与《书店风景》及《书天堂》(增订版)统一风格,构成美轮美奂的“书话三部曲”,是爱书人的必藏佳品。
本书的几场讲演就是在上述三种张力中展开的。在今天,谈文化问题离不开现实问题,而谈现实问题又只有通过中西、古今、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才能深入。自从1980年代起,我研究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题已有二十多年了,我的观点一以贯之,从来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借鉴西方文化来批判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用这种方式促进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中国文化的提升。这种提升,也可以说是“弘扬”。弘扬不是口头上鼓噪和宣传的事,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地进行理论上的创造,中国文化有多大的生命力,就看她能否雍容大度地吸收异己文化的因素来营养自身,通过新陈代谢而排除毒素,更新自身。我把这叫作“新批判主义”,并认为这是整个21世纪中国人所必须完成的一件世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