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书籍的文化和历史学研究是一个种方兴未艾的学术方向,根植于历史学、文学研究和目录学这三个主要学科。它们分别视书籍为文化交易,书写文本和物质制品。本书为这个宏富,却有时混乱的领域提供了指引,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学术方法在研究似乎相同的对象时会引出不同的问题,并得出彼此矛盾的答案。 它带来的启示是,文本会变,书籍易变,是读者终制造了他们所需要的书籍。
由人生与人物构成的文化,并非人的主观预设的产物,而是由历史条件和文化生态养育而成的。《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作“长时段”辨析,不满足于对个别“文化英雄”天纵哲思的追慕,也未止步于对某些引发剧变的短暂历史事变的关心,而着眼考察地理环境一经济土壤一社会组织一政治制度合成的“结构”对文化的推动及制约作用,揭示造就如此人生、如此人物、如此事件、如此思想的深层动力机制。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由冯天瑜编著。
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 其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本书从根脉上揭示文明古国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奥秘。 本书以“大传统”与“小传统”为理论支撑, 将比较神话学视角引入文明探源研究,发挥多学科的多角度整合优势,结合考古发掘实物—现场—先民生活与信仰的遗址之研究,提供比较文化的理论分析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获得创新契机,或将成为解决古史传说时代若干重要疑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全书共分十章,运用四重证据法,对早期的圣物崇拜、女神文明、神玉信仰、熊图腾崇拜、尧舜禹禅让故事及商周兴起传说进行了全新解读,让人们对中华文明发生时期的原初性及多元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中国古代剧场史》在大量田野考察工作基础上,结合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为依据,勾稽出一部中国古代剧场形制的变迁史。条分缕析,考论相兼,材料多广而不显臃肿,征引详尽而未觉繁琐,堪称迄今*为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中国古代剧场史的专著。《中国古代剧场史》有大量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图片160多幅,可谓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