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由人生与人物构成的文化,并非人的主观预设的产物,而是由历史条件和文化生态养育而成的。《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作“长时段”辨析,不满足于对个别“文化英雄”天纵哲思的追慕,也未止步于对某些引发剧变的短暂历史事变的关心,而着眼考察地理环境一经济土壤一社会组织一政治制度合成的“结构”对文化的推动及制约作用,揭示造就如此人生、如此人物、如此事件、如此思想的深层动力机制。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由冯天瑜编著。
本书采取“故宫院长说故宫”的视角,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沈阳故宫从创建到成为 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全书追溯了大清王朝崛起的历史过程,讲述了发生在沈阳故宫里的历史故事,以及努尔哈赤、皇太极、庄妃等人的传奇事迹,康熙、乾隆等皇帝的东巡,还描述了沈阳故宫古建筑群的文化和艺术特色,介绍了许多精美的文物以及背后隐藏的故事。
作者从集藏的诸多老校徽中选取了四百余枚设计精美、品相完好的徽章集结成册,不仅是对自己近二十年来集藏成果的一次总结,更为读者带来了一次有关大学徽章的艺术盛宴,同时也对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史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书中的很多院校可能从来没有在普通读者的视野里出现过,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详细记载,但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精美徽章,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做出的努力与尝试。或许这些尝试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它们留给后人的财富不只是几枚精美的徽章,也是这本书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东亚人文100丛书: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选取了中日战争开始的1931年至日本战败的1945年这段时间来考察日本的精神史,其用意何在?日本思想形成的历史总是离不开对海外书籍的引进。尤其是明治以后对欧美书籍的翻译,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之后日本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与保留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一起,规定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但作者认为,其中例外的就是战争时期。“那是个一说起思想,就说成是‘欧美种’的时代,几乎所有国产以外的思想都被人们远离,日本人就生活在这种近乎锁国的状态下,我就想从这种日子开始写起。”
《转型时代的思想与文化》是作者长期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思想文化问题的成果。本书讨论了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方法、近现代社会思潮、思想人物研究、戊戌文化、辛亥文化、“五四”文化等问题,总结了20世纪中国思想演变的规律。作者对晚清政权政治合法性自衰机能的分析,对辛亥革命时期排满思潮的梳理,对国民党党化主义思潮的批判,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民主、自由、人权、科学主张的肯定,显示了积极的历史观念和鲜明的人文主义立场。
文明的故事该从哪里说起?是赫赫有名的文明古国,是奠基西方文明的希腊罗马?是文字的发明,艺术的创生,还是城市的兴起? 这部充满新意的文明史邀你换个角度看世界:文明的故事由人与自然的互动谱写。 英国知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凭借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广博学识,颇具实验性地将文明划分为9大环境类型、17种生存实境,将人类放回起初面对自然挑战的情境之中,探索文明的可能性: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如何因地制宜与自然博弈,如何改造环境、适应环境或遭环境反噬?文明如何在各自的环境中丰富多样,又如何在交流中发展、消亡或融合? 他将视线投向大片鲜为人知的文明疆土,大胆赞赏了那些常遭忽视的文明的成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人乘季风化身商业先驱,非洲稀树草原上的巴塔马利巴人发展出独特的建筑理念,安第斯山脉
这本书是纪念周敦颐千年诞辰系列图书之一。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思想家、哲学家、理学鼻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本书共17篇,记录了作者重走濂溪先生一生游学、任职、从教所到17地的所思所感,是作者力图理解濂溪先生与传统文化、感悟北宋理学的一次情感历程与文本尝试。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油料树种,在国家粮油安全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瑰宝,是国家重点开发的经济树种。 陈永忠博士的新作《天赐之华:一部油茶树文化的本土传奇》深感编裁思路独特。他综合了油茶历史文化、人文典故;兼顾油茶传统栽培与高新技术;将茶油保健功能与油料加工利用相结合;融油茶生态与产业为一体,使《天赐之华:一部油茶树文化的本土传奇》成为全面阐述油茶的“油茶经”,让读者耳目一新,获益良多。
“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所发明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女性新代词。它的诞生、早期书写实践和社会认同的过程,蕴涵着丰富多彩、生动曲折的历史内容。揭示这一过程,对于认知汉语的现代变革、新文艺的起源、女性意识的强化与渗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意义等,都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她”字的文化史》是作者长期研究近代中国新名词的一个典型个案,很是系统完整。其所发掘出的材料让人感到惊奇。全书为“她”字作“传”,构思新颖,讨论深入,图文并茂,集历史叙事、史实考辨、分析评论于一体,融语言、文学、性别、观念和跨文化交流的多维视野于一字,是对反对“她”字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理念的自觉实践。
《东亚人文100丛书: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选取了中日战争开始的1931年至日本战败的1945年这段时间来考察日本的精神史,其用意何在?日本思想形成的历史总是离不开对海外书籍的引进。尤其是明治以后对欧美书籍的翻译,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之后日本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与保留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一起,规定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但作者认为,其中例外的就是战争时期。“那是个一说起思想,就说成是‘欧美种’的时代,几乎所有国产以外的思想都被人们远离,日本人就生活在这种近乎锁国的状态下,我就想从这种日子开始写起。”
内容简介: 奈曼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她由奈曼部落文化和奈曼旗地域文化组成。 奈曼部落文化起源于遥远的黠戛斯—吉尔吉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巨流中,不断吸纳新生血液,凝成了今日的奈曼文化。
文艺复兴是想看见、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的爆发——本书以对话的形式描述了依次盛开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三个城市的文艺复兴之花,展示了以雷奥纳多?达?芬奇为首的腓特烈二世、圣弗朗西斯、凯撒?波吉亚等为时代增添光彩的人们的魅力所在,热情洋溢地描写了长达40年的文艺复兴,当属很精彩的入门书。
本书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中国古代文化思潮、文化现象与文化制度的发生与发展,内容照顾到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全貌,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感。 本书是全国多所高等学校中国文化史课的专用教材,鉴于当前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我们在近年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增订。新版教材既吸收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又配合多媒体教学插入百余幅图片,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直观印象。 新版教材每章之后均附有思考练习题,便于教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社会读者也可自行思考学习。
陈伟编著的《中国漆器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从中国漆器西传的缘由、契机、途径入手,探究漆器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以及自身的美学素质对西方的影响。书稿抓住中国漆器艺术影响西方的主要事件和主要线索路易十五风格和洛可可风格中的中国元素及新丝绸之路、中国漆器通过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对西方的影响、中国漆器及其承载的文化对西方文化和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等,梳理出了这种艺术门类的美学精神走出国门的清晰线索。在比较美学的视点上,既从微观发掘了中国特定艺术影响西方的路径,也从宏观确证了世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