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个民族复兴、持续发展,很为基础、很为关键的力量。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读书不仅关乎个人修身养性,还将决定一个人的很终高度,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张良成、潘启胜主编的《读书的力量》根植于同名纪录片脚本。摄制组以跨越大半个中国的现场采访,丰富的历史素材、的学术观点,从文明、精神、人生、强国四个层面,对“读书的力量”进行深入、全面的发掘与展现,还原了人类通过书籍改变命运的文明史诗。同时,深刻阐释了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的重大现实意义。不仅四色图文,更新增了不错访问、书里有话,阅读大事记、书中锦句等趣味单元,多元、生动地诠释了读书的力量。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蒋述卓、陶东风主编的《大众文化研究(从审美批评到价值观视野)》内容围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和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两大主题展开。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大众文化理论的本土建构;下篇为大众文化价值观批评。书中文章的论述涉及大众文化领域的多个方面,为当下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展示了大众文化研究的风采,作者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勇于对当下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审视。
《网络文化学》包括:靠前章概述,对网络文化的基本定义、基本类别、主要特点、主要功能和学科体系进行全面论证;第二章是网络文化发展历程,从网络文化酝酿、网络文化初期、网络文化发展期和网络文化繁荣期几个阶段展开叙述;第三章是网络文化生态,这是笔者创造性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正生态、网络文化负生态和网络文化融合态是当下网络文化生态的科学诠释;第四章是网络文化载体,从网站、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客和等几个主要方面加以剖析;第五章是网络文化语词(符号),对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时代各式各样新鲜词汇和网络符号进行解读注释和批判;第六章是网络文化人物,希望通过综述对优选网络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志性人物进行客观记录与科学评判,既有正面网络文化人物,也有负面网络文化人物;第七
该书作者系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共收录了精选出的二十篇文稿,共分“综论”、“历史的经验与责任”、“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四部分,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思想犀利、内涵深刻,论说独特、语言生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论著。 在《王蒙谈文化自信》一书中,围绕“文化自信”的主题,作者探讨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与实践启示,探讨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琢磨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领会继承弘扬与转化发展的关系;研习孔孟老庄文化与农民起义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的恒久性与时代性,精英性与大众性,还有中国文化本位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等等。
《月泉吟社研究(修订本)》分为八章,主要围绕月泉吟社的外在属性、本体属性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 导论部份简要回顾了月泉吟社的研究现状,提出写作缘由、研究方法、思路、意义,以及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 章、第2章、第3章是月泉吟社研究。、2章是月泉吟社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基础以及文化渊源研究。与以往成果重考证的研究方法不同,第三章侧重文学和文化角度,疏理月泉吟社成员的主要事迹,分析成员的创作特色和文学主张,揭示月泉吟社与元诗“宗唐得古”的关系。第四、第五、第六章是《月泉吟社》诗集研究,此部份主要从意象特征、内容主旨、诗学主张进行剖析,深化了宋元之际诗坛研究。 第七章是《月泉吟社》的版本调查和版本传承源流研究。全面考察历代收藏、记录、刊刻、出版的情况,调查相关的简目著录、经眼录、
《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一书,正是适应了这种综合性专题研究的迫切需求而出版的一部民俗文化论著。该书作者以他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民俗文化视点,多侧面地解读了中华传统节庆的文化特征、文化要素和文化影响。同时,他还进一步展开视野,关注了节日民俗中的主体——民俗中男女老幼角色的位置和行为,为节庆文化的研究开拓出了一片深广的学术空间,显示了在这一重大课领域中作者对民俗学理论创新的探索与努力。作者在书中还刻意论析了中外节庆文化传统节庆文化的独特内容和形式。作者最后还着重探究了节庆文化的时代意义,解析了节庆民俗的文化功能及其深层的价值观体系,进一步揭示了传统节庆的现代化效应。
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既有全球性又有地区性。在我国,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的关系问题更令人关切……本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面对无论是博客播客、越轨违规还是政治道德、霸权主权,我国都需要发展网络经济,吸引和培养信息人才,并建立与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正确分析处理问题,主动出击,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
内容和特点 到目前为止,讲述中国故事、诠释中国道路的作品,大都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从宣传到宣传。本书作者,既深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要,又亲身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实践高度分析中国发展道路,又从基层开始耕耘努力,直至任职省级领导,全面服务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如此诉诸笔端,反复思考、精心琢磨,从宏观到微观,叙述一个地方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见。 读完这部作品,对江苏的历史人文传统便有清晰了解,对江苏自然禀赋的优势和劣势便有清醒认识,对江苏各级领导干部率领人民群众如何从一个较低生产、生活水平逐步发展到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启动基本实现代化新征程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有一个点面贯通的掌握。 现代化的道路,各国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刊作为众多的以书代刊的学术刊物之一,尽管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尚不能像有正式期刊号的刊物那样被检索、著录,但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她在学术界同仁中却受到相当的欢迎和好评,其中一些内容还被颇具性的文摘刊物所摘转,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这些,都是我们办刊者所深感欣慰的。 一个成功的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主要取决于其内容的学术品位,同时还要看她办得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其名声应该是在办刊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那种人为划定,或者通过商业手段炒作出来的东西,可能会红极一时,但终究却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我们办《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年刊,既不为名,更不图利,而只是希望为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以本刊为凝聚点,于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一个由一批胸怀坦荡、不务声名、矢
《中国钱币文化》以中国古代钱币为主题,以历史文化为视角,从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讲解钱币材质类型的变化,造型形制的文化内涵,铸造与印制工艺的进步;论述钱币计量单位的演变,钱币流转的金融特质;分析了钱币与政权更迭和军事征战,钱币所折射的哲学思想,钱币在民间习俗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刻影响。本书由汤可可著。
《中华善字经》在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作者多年对中华民族善文化的研究,用三字经的形式对善文化进行了解读,形式活泼,寓教于乐,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较大的意义。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下篇为实践篇,告诉人们如何行善。文本结构严谨,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内容上引经据典,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不仅对传统善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而且对接当今,突出现实。不愧为形象性、立体性、鲜明性、深刻性、精妙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研究文库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丛书 丝绸之路研究 交通与文化 》由田澍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