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扬之水著的《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精)》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着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新形势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键性问题研究》探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全球化、城镇化等新形势下的保护与传承,从理念梳理,到理论争论辨析、实践举措评断和政策建议的提出,进行了诸多分析论述,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知中·禅的入门》特集,是内容品牌「知中」系列的第9本书,知中目前的另外8本在售特集包括:《知中·山水》特集、《知中·再认识李小龙》特集、《知中·孙子兵法指南书》特集和《知中·民谣啊民谣》特集、《知中·竹林七贤》特集、《知中·一本读懂!山海经》特集、《知中·幸会!苏东坡》特集、《知中·了不起的宋版书》特集。 在「知中ZHICHINA」这个「有关东方中国的一切,探索中国的优选」的平台上,我们希望发掘和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知中·禅的入门》特集,严谨考证史料,系统呈现禅的源流: 书籍内容包括且不限于: 《知中·禅的入门》特集,是内容品牌「知中」系列的第9本书,知中目前的另外8本在售特集包括:《知中·山水》特集、《知中·再认识李小龙》特集、《知中·孙子兵法指南书》特集和《知中·民谣啊民谣》特集、《知中·竹林七
在《文房工史系列丛书:宣纸古今》中,介绍了:宣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不断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是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珍贵的“文房四宝”之首。故郭沫若同志一九六四年亲笔为宣纸题词赞道:“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已经物理性的存在,然而它究竟是一个学科还是一个还是一个不能归入学科的知识探索领域,一直聚讼纷纭。早在1977年,柯林·斯巴克斯就指出了界定文化研究的困乃至不可能。时隔几十年,国际文化研究领域又有怎样的发展?文化研究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想象究竟如何?本书遴选了国际文化研究领域一些具有坐标性地位的学术论文,努力厘清文化研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尝试进一步解释“什么是文化研究”的问题,同时呈现文化研究领域最近的研究成果。
本书由引言和四章正文构成。引言说明本书的切入视角与研究方法。靠前章《自我的谱系》从谱系学角度辨析张爱玲小说与英法小说的关系,尤其是与18世纪英国小说的关系。第二章《自我的美学》主要从美学角度辨析张爱玲小说与散文的个人主义色彩。第三章《重写自我》主要分析张爱玲自传体小说如何重写自我和家族的故事。第四章《无双的自我》主要通过张爱玲与“张派传人”白先勇和王安忆同主题作品的对比,呈现张爱玲小说对幽暗自我的发掘和对世俗生活的审视。
活着的时候,我们可能看不穿滚滚红尘,死了,就能释然于人间的温情冷暖、名利欲望吗?由文字和故事筑就的鬼世界到底是何种景象?冥界的生死薄籍由谁掌管,鬼的户口如何解决……鬼的世界,依然是人的世界。作者用幽默的笔触和旁征博引的考据,令读者洞窥中国传统民间传说中光怪陆离的幽冥世界!
通过陈思呈著的这本《一走就是几万里( 西游记 :风吹哪页读哪页)》,你可以对《西游记》中许多的“人物设定”有全新的认识:“精到内伤”的唐僧、“工作狂”的孙悟空、“直肠的痴汉”猪八戒、“该出手时才出手”的沙和尚、具有“黑道精神”的黄狮精、充当“天蝎座的妖精界代言人”蝎子精、没有野心,只想“诗意栖居”人间的黑熊怪、为爱所困,死于心碎的黄袍怪……
《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以新石器时代为例》立足考古学,借助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及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对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这不仅对复原长江中游古代的人地关系具有意义,而且对当代保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是戴锦华教授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代表作,详细铺陈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化的种种面向,从高雅艺术到大众文化,从精英到市井,在书中都有精彩描述。更为重要的是,戴锦华教授从各种扑朔迷离的现象中勾勒、提炼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成因、本质与走向,拓清了身在其中的各种文化迷障,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隐形渐显的文化内涵。 对于读者来说,本书能够带领我们重温或新识90年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它首先是一本有趣、好读甚至充满“怀旧感”的书。其次,它还能让我们从现象中看出本质,从迷障中找到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本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心灵托付、精神归依的带有强烈“启世感”的书。
《中国道路景观文化研究》以应用哲学为理论工具,对古今中外的道路景观道路景观进行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和审美心理分析。通过对道路景观这一带形空间形态的理论分析,揭示出道路景观与人们的思想价值、情感风俗、伦理习俗和审美趋向存在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典的道路不仅只具备交通功能,同时也存在美学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等。
本书是以中国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文化读本,书中通过对汉字来源、字形演变、字意引申的解读,让读者对汉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每个汉字均匹配作者亲自手书的书画作品或珍贵图片,生动有趣,充满中国味道。内容分为象形字、会意字、主题字组、叠加字、十二生肖、吉祥字、诗歌共7部分,全彩印制。
百田弥荣子著的《中国神话的构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神话的历史叙述,将古老的民间神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重新构建中国的神话的框架极其体系,发现了中国学者所未看到的现象,作者在吸收了其他近期新的研究成果之外,增加新的民间文学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中,发现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与理论,完整地呈现了古老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原始思维。神话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的阐述,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迭,神话也随着发生变化,从中可以反映人们对自然的征服,与对未来前景的憧憬。本书完整的叙述了这种神话社会的基本面貌,为神话研究开辟了一个不同的思维角度。
《文化差异与冲突》内容包括: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的印象;中日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中日两国国民思维方式差异的比较;中日两国国民主要心理特征差异的比较等。
本书通过前人对《仪礼·士昏礼》的研究、文化学视野下的礼制研究、《仪礼·士昏礼》的文献、名物、文化要素、文化功能研究以及婚礼、婚俗、婚律的互动变迁研究等主要七个方面,对“馂余”、“合卺”、“摄盛”等婚姻仪式和习俗做了新的探索;探讨了婚礼中“聘财”、“哭与不举乐”等史前文化因素;归纳了古代婚礼的象征功能、政治组织协调功能、社会教化功能等;同时整合理论探讨了婚礼、婚俗与婚律的互动变迁过程,另外结合战国秦汉时期招赘婚的研究,探讨了赘婿的社会地位和招赘婚形成的文化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