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史》是一部记述西周春秋时期晋国历史的方志。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唐叔虞被封为唐(晋)君开始,历三十三个国君,到前453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为止,共六百年的历史。全书共分十八章,详细介绍了晋国各个时期发生的大小事件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状况。
本书立足于汉唐之变,对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了河西魏晋墓门墙壁画所见中国上古的天界想象、北魏政权建立和佛教流行对北朝墓葬壁画布局和形式的影响、南朝竹林七贤壁画的时代和性质、长江中游南朝画像砖与荆襄政治地位升降的关系、高句丽墓葬壁画的分期等重大问题,并利用出土绘画资料讨论了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名画的时代与特点。
《现代史学家文丛: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是周一良先生对《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共十二部史书的读书札记。现在呈现给读者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不仅是收入周先生对上版札记中46条札记条目的补注,有的条目下有两条补注,实际共有补注51条。补注的内容来自正史、笔记、类书、碑刻、域外史籍、佛藏、考古发现及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有就是敦煌书仪研究中的新发现。
自古被视为衰乱之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其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历史位置,在近代西方历史研究理论的影响下,从上个世纪早期开始,便倍受学者们的瞩目。在针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中,几乎集中了近100年来最为的史学名家。上世纪80年代初,前苏联的历史学者马良文氏曾撰文回顾世界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认为中国学者陈寅恪、唐长孺、周一良、何兹全与日本学者宫川尚志、谷川道雄、川胜义雄、越智重明等人的研究工作为勾勒该时代的面貌作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近30年前的这一评述,仍然可以说至为客观、公允。当我们重读上述诸家的著作,或许感觉在材料的精细选用上不如现今利用电子检索那样完备,但无论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问题提出的视角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新颖独特,大气磅礴,行文也是布局严密,层层推进,犹如长江巨浪沛然不竭,读后令人
中国悠久的文明,也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流传至今。中间有过诸多的变迁,其中尤以十六国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变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社会文明变化,基本上确定了以后中国强盛时期文明的基础模式。本书打破旧的对于中国“季世”历史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文化没有改变,有的只是发展,文化没有的优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全新观点,以这种新观点再来看待历史,不仅可以使人读来畅快,更能使人因读史而明理,因明理而清心,获益匪浅也。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又动荡不安的年代,作者紧紧把握住南北朝两根历史主线,将交错部分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确实将这段动荡的历史刻画得引人人胜、深入浅出。本书继《纵横十六国》之后再一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文化底蕴,是一本描写南北朝历史的佳作
本书立足于汉唐之变,对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了河西魏晋墓门墙壁画所见中国上古的天界想象、北魏政权建立和佛教流行对北朝墓葬壁画布局和形式的影响、南朝竹林七贤壁画的时代和性质、长江中游南朝画像砖与荆襄政治地位升降的关系、高句丽墓葬壁画的分期等重大问题,并利用出土绘画资料讨论了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名画的时代与特点。
本书立足于汉唐之变,对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了河西魏晋墓门墙壁画所见中国上古的天界想象、北魏政权建立和佛教流行对北朝墓葬壁画布局和形式的影响、南朝竹林七贤壁画的时代和性质、长江中游南朝画像砖与荆襄政治地位升降的关系、高句丽墓葬壁画的分期等重大问题,并利用出土绘画资料讨论了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名画的时代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