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精装版)中用四章分别描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四个选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在《剿夷与抚夷》中,作者分七节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分析为什么中国没有在工业革命大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的根本原因。在第二章,作者以《洪秀全与曾国藩》为题讲内忧内患,批评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王朝。在曾国藩领导湘军与洪秀全太平军交战的时候,中国又遇到了一次与英法联军的对峙,依然无法战而胜之,只好受尽屈辱后开始一个新的历程,向西方学习。在第三章,作者专讲《自强及其失败》,实际上就是描绘从1860年开始的三十年洋务新政的全景。第四章即末尾一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中,用六节篇幅讲述1895年之后至1930年初期的中国政治史。
本书是历史学家蒋廷黻写给普通读者的近代史通俗之作!本书以极简的文字讲透了中国近百年间历史的演变、文明的冲撞、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其通透全面、不偏不倚,且学术含金量极高。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 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人人也都需要了解的近代史。
在《中国近代史》中,蒋廷黻把 中国近代史 界定为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 ,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成为该书论述的主线。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了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的观点。他采用对比的方法,一开始就抓住中国社会的差距说话,指出 到了19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 。而在《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蒋廷黻认为, 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 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并探究 这个大变局的由来及其演化,中国对此变局的应付及其屡次的修改 。
从非著名胡子到东北大帅,张作霖的人生路是怎样的华丽逆袭,皇姑屯的爆炸声又是一个何等卑劣的阴谋毒计?从私塾秀才到直系大将,牧野鹰扬、洛阳虎踞的吴佩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又为何在直奉大战中众叛亲离?一代护国军神蔡锷是何等的风流倜傥,他和小凤仙的故事是确有其事还是民间的多情演义?本书精挑细选了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事件,真实再现了较为完整的民国人物活动事迹。该书文字简洁流畅,解读通俗易懂,图片精美,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通俗读物。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也能与阴暗和谐共处,汪老便是这样一种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尽管生活里穿插着苦难与不公,他依然旷达乐观,这点从他的文字中可见一斑。全书由"写字品画,论艺之道""提笔翻书,学话小议""幕后台前,戏如人生""随笔偶得,杂谈文化"四部分组成,收录了汪曾祺品谈生活与艺术之美的经典名篇。尤其是戏曲部分,是汪老在北京京剧团做编剧时,凭借多年与戏曲打交道的经验所作的见闻记录与思考,每一篇虽然短小却透着理性与睿智。他从丰富的生活小事中.教会我们在日常中也能发现细节之美,在艺术中更能品出生活趣味。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终于以主力会宁会师为标志,取得了历时两年、行程数万里的长征胜利。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一曲理想信念胜利的凯歌,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湖北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诸多主力红军,创建了多块红色根据地,使湖北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为了全国第二大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在湖北的大地上,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行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湖北革命根据地的广大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极其巨大的流血和牺牲。
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不能完成从帝制向民主政制的转变?为什么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可以孕育出华盛顿、林肯这样的人物,而我们却冒出个袁世凯,以及大大小小的一堆军阀?为什么我们一次次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总是跳蚤?莫非这片土地真的与别不同?辛亥革命并未能推翻两千多年的“秦政制”,宗法的道统依然坚固,“民国”只是作为“帝国”的变种,继续传承;为什么日本这样一个蕞尔小国,明治维新后能够迅速崛起,而中国一个泱泱大国,在辛亥革命后却陷入了漫长的战乱?我们究竟迷失在哪里?为什么当历史一再出现可供选择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却一再错失良机? 作者试图把社会政治文化形成与演变的原因,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文化背景、族群心理,甚至生理原因联系起来考虑。本书从地缘文化、区域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近
本书系高校本科音乐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是音乐史教学的性读本。本书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音乐开篇,记述了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历程。以时间为序选取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风格流派、作曲家,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展开论述。本书图文并茂,乐例丰富,并配有代表曲目的音响资料,教学适用性强。 本书除可供广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作为教材使用外,也是考研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普及性读物。
井冈山,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井冈山,一座经历过革命斗争血与火洗礼的山,一座神奇的山。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切而生动地告诉你发生在这座山上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一个又一个传奇人物。全书从秋收起义写起,顺着文家市变计、莲花转兵、三湾改编、古城定策、开上井冈、改造袁文才、王佐,红色割据、三月失败等,尾尾道来。
《晚清那些人和事》由何晓明所著,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追求大众趣味,语言简洁生动,力求“雅”而不“曲高和寡”、“俗”而不“下里巴人”。选择人物一生中的重要基点和拐点、高潮和低谷,进行发掘、揭示和点化,有血有肉的人物记述,让人可感可知可亲。
《文史资料选辑(第157辑)》分耆年自述、委员园地、口述历史、人物春秋、往事追忆及工商史苑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此情绵绵无绝期——怀辛白;文博史家 鸿儒哲匠——追思王世襄同志和我在四川李庄的一段往事和情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