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伪满洲国历史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叶,当时的研究,主要是出于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和美化战争行径的斗争需要。不过,1980年推出的《伪满洲国史》作为拓荒之作,对我国的中日历史研究也起了的促进作用。当然,历史学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笔者由于从1984年起具体主持和实际参与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的编辑工作,长达十余年驻在档案馆,从而在资料和时间上得有条件进一步从事伪满洲国史的研究工作,以致到1995年得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伪满洲国史新编》。该书发行后很快脱销。近些年来,许多读者向出版社、著者索求该书。人民出版社为满足读者需求,决定再版该书。笔者借此难得机会也决定对该书进行一次全面修订,使之以新面貌重新出现于世。此次修订,主题、内容和框架都没有改变,主要是消除文字表述、资料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整理收录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全文以平易亲和的文字,揭开国共关系、西安事变、中苏关系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鲜明的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本书为大型系列丛书《日本侵华图志》第7卷。本书采用了大量海内外手图文史料,图文并茂、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再现了日本侵略奴役中国东北人民的史实,揭露日本策划满蒙独立,炮制伪满洲国,进而通过军事、文化奴役、经济掠夺等手段,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本书的不少图文史料为次公开发表,因此更增加了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收藏价值。
本书选择日常生活的角度,用知识考古学的方式,就延安时期的某些历史关键问题或趣味敏感话题,作溯流探源与疏浚河道的工作,描述延安生活中的历史真实,借以考察改造塑造我们几代人精神人格的革命集体生活规则,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革命精神。作者用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在查阅大量文献档案资料,多方采访延安革命老人,深入延安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展开对延安历史生活的研究。题材新颖,资料丰富,文情并茂,既是大众话题,又是学术研究,堪称近年来该学科领域的翘楚之作。
《兴隆场》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Brown)与中国合作者俞锡玑在四川重庆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以日记的形式,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秘密会社(哥老会)、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文化侵略与奴化教育是日本侵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从 1894 年甲午战争开始,在历次较大规模的侵华行动中,日本侵略势力所到之处,无不有计划、有预谋地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进行破坏和摧残。与此同时,又竭力推行日本文化和奴化教育。本书用 600 余幅珍稀图片和 7 万余字的精当文字,全面、系统、直观地记录和再现了日本自甲午战争到全面侵华战败投降期间,对中国进行的各种文化教育侵略活动,用手的历史事实揭穿其伪善外表掩盖下的险恶用心和侵略本质。
本书选择日常生活的角度,用知识考古学的方式,就延安时期的某些历史关键问题或趣味敏感话题,作溯流探源与疏浚河道的工作,描述延安生活中的历史真实,借以考察改造塑造我们几代人精神人格的革命集体生活规则,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革命精神。作者用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在查阅大量文献档案资料,多方采访延安革命老人,深入延安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展开对延安历史生活的研究。题材新颖,资料丰富,文情并茂,既是大众话题,又是学术研究,堪称近年来该学科领域的翘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