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中国古代工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书集中选编了中国历代玉器的纹样造型近400幅,编者通过原器物墨拓法和少量的线描图案,准确而细致地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原有纹样和造型,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玉器的迷人风貌。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丰富。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在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崇高品质的象征,即所谓“君子佩玉”。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随着时代的演变,
河南新郑具茨山的岩画,是近年来考古文物界的重要发现之一,已经引起有关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现在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具茨山岩画》一书,是对这项发现迄今最全面翔实的介绍和论述,无疑会博得大家的欢迎。 具茨山岩画的发现,使学术界以及艺术界感到很大的惊奇。这是由几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岩画规模的宏大,其次是岩画年代的古远,再次是岩画的地理位置竞在中国中原的核心区域。 中国岩画虽然只是在近年才为国际岩画研究者所认知,其见于古书记述却是很早的。清代,就有学者做过图像著录,如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中便收有贵州安顺的红崖石刻。有关历史情况,可看岩画专家陈兆复教授的《中国岩画发现史》。陈先生该书根据当时已知材料,把中国岩画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地区,宁夏、甘肃、青海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
这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式的艺术普及读物,文字语言深入浅出而又引人入胜,如同资深的学识渊博的导游带领您作高句丽壁画的巡礼。面对高句丽壁画丰富的内容和深奥玄妙的神话图像,导引解说者对集安具有代表性的高句丽壁画墓逐个进行介绍,对其中重要的精彩画面一一加以解说,旁征博引、纵横对照、中西比较、分析透彻、鞭辟入里,将您引入缤纷多彩的高旬丽壁画世界,让您手难释卷,心驰神往。
岩彩画在中国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它的出现在我国可追溯至半坡原始古朴的彩陶,马王堆赋彩浓郁的帛画和漆画,以及鼎盛于唐代的工笔重彩。中国绘画自古称“丹青”,而丹青最早就是指可以制成颜料的矿石。“丹”是朱砂,“青”是指蓝铜矿石和青金石。以后“丹青”成了绘画的代名词。古代敦煌壁画是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现代岩彩画的产生、发展也同样源于此。
《沈从文集:龙凤艺术》共收录作者48篇研究论著,这些论著考证严密,论述生动,见解独到,是沈从文后半生从文学创作转向历史文物研究的成果集成。研究既严谨务实,文笔又清新可读,处处显示大家风范。
这本集子所收,都是作者近30年来,也就是40岁以后所写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方面的论文。就一个人的学术研究生涯来说,起步已经太晚,何况人到中年,家累既重,而工作的任务与地点也常有变动,因此也很难做系统的长远规划,而且我一向认为,如所论述果属真知灼见之作,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即使尘封于故纸堆中,需要的人自然会去查找,否则也就随它自生自灭,丝毫也不必惋惜,无非表示从前曾经有过某种意见的存在而已。基于这样的认识,根据平日读书有所领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受到的种种启发,尤其是中国考古学逐渐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日益丰富的地下发现随时随地都在新人耳目,往往能使文献所记化“腐朽”而为神奇,确有感受时,就随手写成大小长短不一的论文,在各种性质的杂志上发表,以求及时表述自己的意见,以供讨论与参考,并组织为
“文物考古学美学”是涉及文物学、考古学、历史学、神话学、艺术形态学、审美心理学以及陶瓷史、绘画史、青铜器史、工艺史、服饰史、民俗史等领域的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考古学发现中所透露的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及凝结、负载在传世文物上的各种艺术形式、审美规律等等。“文物考古学美学”的建立,将拓宽文物学、考古学以及美学本身的研究界域,更好地总结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的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发展进程,为中国美学史的编撰与研究提供更详实的资料。这里我们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物质文化遗存的与“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以及“文物考古学美学”研究的具体路径两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本书选择我国战国前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类型中的艺术美学业问题作探究对象,正是从实践的角度为它理论系统的构建提供一种具体内涵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