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以新出土的郭店竹简、上海博物馆藏简与《大学》、《中庸》、《礼运》、《孟子》等传世文献相结合,对思孟学派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细致的考察,对思孟学派的特点、内容做了概括、总结。《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对竹简《五行》、《性自命出》、《内礼》等篇做了深入的解读,对《中庸》、《大学》、《礼运》、《大戴礼记》等传世文献的成书做了细致的考察,对先秦儒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人关系、心性论、仁内义外、仁与孝的关系等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对儒学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构想。
本书以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为对象。研究对象的材料来源是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的《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2-8册),以其中的2-4册为中心,以其电子版为基础,利用电脑切图软件切出所有文字拓片,以《说文》部首及字头排列为序,辑成《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编》(2-4)。以此为基础,对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字形和字体的诸多方面进行探讨。章为绪论,分为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行文体例等四部分。第二章分析了八大基本笔画的聚合和组合,还从纵的角度与隶书笔画做了简要对比,重点总结了此时期楷书笔画的特征与功能。第三章探讨对象是构件,主要列举说明笔画与构件、构件的组合、构件的渊源等问题,重点分析了构件的换用、混用、同用、同化、分化等现象。第四章研讨对象是文字,首先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文字的递承关系,区域性
本书是上古音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著作,对可信的有韵金文进行了全面汇辑和研究。著作在回顾金文语音研究的成果、经验和不足基础上,从金文用韵实际出发,对金文用韵的形式与体例进行了总结归纳,其中"主从韵"、"连锁韵"为著者所新发掘,为传世文献韵文所不见,前贤时修所未及见。此外,著作还对612个金文入韵字、1226条金文韵段、488篇可信的有韵金文进行了描写。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杨福绵曾设想单纯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上古音,以避开传世文献因传写错讹、改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数十年来,未竟其功。盖从事上古音研究者,多不研究古文字;研究古文字者,多不研究音韵学。而古文字材料整理的相关成果,罕有符合音韵学者用来研究上古音研究要求的,故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上古音存在一些困难。著者研治古文字与上古音多年,遂以谫陋之资,为此至关重
20世纪90年代,是筒帛古书大发现的时代,1993年于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郭店楚简即当时的两大发现之一。 《郭店楚简校读记》,是作者阅读《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的读书笔记。作者在对竹简释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多所订正的基础上,对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多所抉发,对道家、儒家研究提出了很多富于创建性的意见。他指出,这批简文并不简单就是于思学派的作品,也不能证明思孟之学独得孔学真传,从而在儒学界提出重新关注“七十子”的问题,对推进“ 七十子”研究、弥补思想史研究中的“漏洞”,具有巨大的价值。
《贞石永固:北京石刻艺术历史文化》,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石刻珍品图录,涉及珍贵的北朝造像、唐代墓志、金元石雕、清代石碑及名家书法刻石等,包含了汉代至民国多种风格类型的石刻艺术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全书分金刚宝座、真觉年轮、北京石刻等部分。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利用新出简牍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秦汉史研究中长期争论不决、关系秦汉社会结构与性质的三个重大问题——秦汉法律体系、战国秦汉土地制度,月令与秦汉政治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的论点或为作者首次提出。如秦汉律二级分类构造说,或为作者重新诠释和论证,如战国秦汉名田宅制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引发了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热烈讨论。
本书以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为对象。研究对象的材料来源是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的《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2-8册),以其中的2-4册为中心,以其电子版为基础,利用电脑切图软件切出所有文字拓片,以《说文》部首及字头排列为序,辑成《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编》(2-4)。以此为基础,对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字形和字体的诸多方面进行探讨。章为绪论,分为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行文体例等四部分。第二章分析了八大基本笔画的聚合和组合,还从纵的角度与隶书笔画做了简要对比,重点总结了此时期楷书笔画的特征与功能。第三章探讨对象是构件,主要列举说明笔画与构件、构件的组合、构件的渊源等问题,重点分析了构件的换用、混用、同用、同化、分化等现象。第四章研讨对象是文字,首先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文字的递承关系,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