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国人的教育观受到外来思想的深刻改造,对传统私塾与新式学校均有简单化的评判倾向,多视两者为落后与进步、野蛮与文明之争。无论对科举停废前大量存在的旧式民间学塾,还是从清末到民国所发生的私塾与学校长期的纠缠竞争,亟待进行深入、持平的研究。本书不以成败的标准倒叙与评价历史,也不发思古之幽情,竭力重构当年的历史环境与历史观念,重建有关近代中国私塾与学堂之争的诸多重要史实,可为中国追求教育现代性的努力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黄浦江和苏州河穿城而过。就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宁静的港口小城,上海用百年写就了自己不凡的历史。 ???民国,上海这座东方不夜城造就了太多神话。百乐门里身着旗袍的交际花,呼风唤雨的帮会大佬和西装革履的社会名流,新兴的电影,小洋楼里的留声机,石库门中居住的普通上海人,黄包车夫,纺纱女工,蓝布褂黑裙子的女学生……拾起散落在记忆中的碎片,便拼接出一幅老上海的生活长卷。 ???这里是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黄浦江畔灯红酒绿,十里洋场纸醉金迷:这里击碎了爱国企业家实业救国的美梦,留下了仁人志士慷慨激昂的言辞与文字;这里更经历过炮火的侵袭,见证了中华儿女不屈斗争的血泪史。 ??? 上海,小资而大气,灵动而深沉。用地图回忆它的1937,消失的旧时光被定格。
《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教育薪火书系》在借鉴已有关于张謇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关于张謇教育实践与思想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张謇成长、成才、投身教育事业,如何成为近代的教育实践家、教育思想家之过程为经,以张謇对传统教育及科举的分析与批判,教育与实业、经济之关系的主张,以及他在师范教育、普通教育、向西方学习、职业教育、科普与社会教育、、女子教育、军事教育、特殊教育、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绩与思想为纬,希冀更全面、更系统、更简明地把作为教育家的张謇介绍给读者,使人们清晰地了解作为教育家的张謇在近代教育史上究竟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是怎样做的。
本书由作者的两部著作《西潮》《新潮》组成,兼含附录年表等。《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间的中国历史,主要讲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故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书中所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蒋梦麟的一生经历了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多年生活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面,更不断生活在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知识青年群众里面。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
最近几十年,互联网逐步成为时代的标志和特征,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全世界的交往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随着网络对社会影响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网络这个无国界的空间是否真的没有边界?网络空间是否应该被规范,应该如何规范?很显然,网络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扩张已经使人们付出了代价,引起极其复杂的伦理难题——网络中的言论自由、知识产权的保护、个人的隐私以及网络安全问题。本书旨在揭示这些伦理困境的复杂性及与个人生活的休戚相关性,激发读者思考有关互联网管理方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