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亲人离世、酗酒或成瘾,家庭暴力,冷暴力,校园欺凌,各种程度的虐待,等等,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影响是持续的,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交以及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除了少数人有条件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大多数人即便长大成人,依然将童年遭受的黑暗当作自己秘不可宣的隐私,不能与人言说,甚至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们只能在别人无法看到的地方,悄悄与之搏斗。而这些人当中,有些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本书将他们称作“超级常人”。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的作者梅格?杰伊博士,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结合自己经手的案例故事,剖析了这些“超级常人”是如何应对童年创伤对自己的影响的。梅格博士在书中指出,战胜创伤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梁宁建主编的《心理学导论》是心理学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它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学习者获得心理学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把握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所必须夯实的专业基础课程。 《心理学导论》在内容上,突出科学性、基础性、学术性和前沿性;在应用上,强调专业性、广泛性与综合性的有机结合;在表述上,力求准确性、逻辑性和简明性。
心灵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是生命和人文在鲜活个体上的体现,是一个生命与人文交融的场。个体的心灵是个体对这个场的感应生成,品德仅是心灵次生的下位表现。心灵与人的大脑相关,但又不像心理那样仅是脑的机能;它与环境相关,但又不是对环境的简单反映,而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选择。常言道:大脑只能使人聪明,心灵却能使人智慧。这多少道出了二者的差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并不能抛弃心灵,而只是在一个更具体的分支领域深入、具体、丰富地发展了心灵的内涵。 人们常将心灵与肉体相对应,确实,它不是人的头脑,不是人的心脏,也不是人的肉体。但是,它就在人的头脑里,在人的心脏里,在人的每一寸肌肤里,却又与个体周围的文化场域直接相关。它是附着在一个个鲜活个体身上的精神存在,它随着个体的生命诞生而出现,在个体
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每位教师都应同时是心理咨询师。 本书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每位教师身边都可能出现的案例和问题,并辅以积极适当的辅导方法,尤其适合初中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阅读。 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老师们经常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怎样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具体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本书收录了关于中学生心里健康的各种案例,分析了初中生在心理发展的道路上的一些常见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明确了初中生发展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措施,推进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进程。
高思刚、陈汉民主编的《中小学校园心理情景剧62例》精选了福建省不同地区中小学创编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其中小学34例,中学28例。案例涉及情绪管理、认知调整、自我中心、拒 攀比、拒 冷漠、“小团体”、快乐学习、面对挫折、面对烦恼、自我评价、自信、人际沟通、化解冲突、换位思考、早恋、亲子关系、尊重他人、梦想与现实、社会适应、压力管理等一系列主题。每一个案例(剧本)都包括基本信息、辅导目标、剧情简介、剧情演绎等环节。这些校园心理情景剧主题鲜明,结构紧凑,人物性格突出,也有不错的演出(辅导)效果。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是在美国及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科书,是发展心理学教学中最的教材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著作。作者劳拉·E·伯克既是美国一位颇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也是儿童事业的积极活动者。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的前半部分内容。它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发展心理学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基础上,以人的发展的生物基础和环境基础为依托,以真人真事为例,把生理学、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和理论融为一体,对个体的生命早期、婴儿期和学步期、幼儿期、小学期、青少年期的各领域的发展娓娓道来。特别是对怀孕、孕期发育、分娩、新生儿的讲述淋漓尽致,更能引起新手父母的共鸣。 的研究成果、鲜活生动的图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