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系统地对《水浒传》英译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水浒传》英译比较研究的新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比较四个译本译者翻译的意图、策略、方法和效果,用事实质疑了传统思维定式的译者观,重构了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为唤起社会和译界对译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证性参照;二是通过系统考察四个英译本历时效果轨迹与共时效果的关联,验证了《水浒传》英译活动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共生关系,证明了《水浒传》英译史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关系,为翻译史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佐证;三是通过对四个英译本重要现象的系统描述,拓展了《水浒传》英译研究的视野和空间,为扭转以往零星散见的研究状态、促进《水浒传》英译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实证的鉴源。
翻译涉及文本的理解与生成。现象学美学、话语研究、认知语言学可谓殊途同归,都注意到语言之于意识如同镜头之于景物。于是本文提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具备·种潜质,在被阅读的过程中对意识进行推拉与层,即“文本显征”。把握了它,就能了解作品映射到阅渎心理中的意识识构型,就可以进一步探究其心理指向。作者将经将经典美文《荷塘月色》及其三个英译本作为语料,突破了译本比较的传统方法,视各文本为独立的言语生命,先纵观缸个文本的内在,再横看单语语考察的结果,最终开启了对翻译研究中效果和差移这两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列国汉学史书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其撰写的难度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严绍□教授谈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学识素养时提出四个“必须”:①必须具有本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相关的历史、哲学素养);②必须具有特定对象国的文化素养(同样包括历史、哲学素养);③必须具有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学理素养(特别是关于“文化本体”理论的修养);④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语文的素养(很好的中文素养和对象国的语文素养)。这几点确实都是汉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文素养,否则很难进入汉学研究的学术境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和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不仅可以作为翻译实践的教科书,还可以作为英汉对比和翻译研究的理论参考书。 分析透彻条理清楚 通过大量的实例透彻地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总结英汉互译技巧。全书的最后列有专章,结合篇章翻译对本书涉及的翻译技巧进行综合讲解和补充,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前面各章的内容。 取材范围广实用性强 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独到的翻译见解和翻译实践的*材料,内容翔实,分析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每章后附有与该章所讲内容相匹配的句子翻译练习,使读者可以通过翻译实践来掌握有关章节的内容。同时书后还附有多篇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篇章翻译练习,供读者检验和提高自己翻译各种篇章的能力。
该书的主旨是跳出象牙塔,以知识性及趣味性为特点服务于莘莘外语学子,帮助他们从史料中把摸翻译的脉搏。为创造直观的生动效果,为再现译者的风格,本书多处提供其译品片断(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但一般不做技术性的评论,由读者裁定优劣。笔者认为外国翻译理论为中国的译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活跃了我国理论家的思维,促进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但我国的译论不应失去自身的特色。翻译理论家们面对一味“崇洋”的现象,提出了“建立中国自成一体的翻译理论体系”,并采取具体措施,总结和集中传统译论的经验和智慧,糅以西方理论之精华,构制成我国新译论的基本框架。中国翻译事业近100年飞速的演进,以及翻译工作者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在本书中得到详细反映。
蔡力坚等的《英汉实意翻译案例讲评》不深究翻译及译学的渊源,不分析比较各种流派及译论,而仅从实用角度讨论如何运用实意翻译的基本理念指导翻译实践,通过翻译误区分解(词义误区、文法误区、结构误区、文辞误区)和综合剖析(按内容分类),帮助翻译工作者避开陷阱,摆脱束缚,提高翻译质量。
肖忠华编著的《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书中所展示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语言特征量化研究”(项目批准号07BYY011)的最终研究成果。该项目将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母语语料库以及与之对应的汉语译文语料库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对比分析,从多种角度、在不同层面对汉语译文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宏观与微观考察,找出汉语译文的区别性特征,并通过考察英汉平行语料库中的源语渗透效应来确定翻译过程中源语对译文的影响程度。再将针对汉语译文的研究发现与目前国际上现有的主要是基于英文译文的翻译共性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英汉语这样大跨度的翻译语对中产生的证据对所谓“第三语码”的启示。《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可作为对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学和
叶子南等的《(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为从事汉英翻译的工作者、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的技能指导和配套练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Partone)综述汉英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Part Two)介绍了十项实用汉英翻译核心技能;第三部分(PartThree)讨论了汉英翻译中的特殊问题,诸如比喻、习语的使用、文本分析等;第四部分(PartFour)提供六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及译文范本,并对文本和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用以指导学习者的翻译实践。全书内容包括技巧讲解、练习及答案解析。 《(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是汉英翻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参考学习用书,对翻译工作者、口译员及高等程度的英语学生都有指导意义。
本书主要研究意大利裔美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书中详细解读了韦努蒂自始至终所坚持的理论主张,分析了其思想的理论范式与伦理诉求,同时对韦努蒂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借鉴和传播进行了“反思”,即深入思考其差异性伦理的局限性和本身的“矛盾情绪”。 本书适合从事外语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人士阅读。
翻译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翻译集中解决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传达问题”。所以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内容全面而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也就是说,将用一种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或说出来的话用另一种语言全面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这种工作叫翻译。 本书既介绍传统的语法翻译技巧,又采用现代语言理论指导的方法,按词法、句法、篇段来分类、贯穿。全书分上、下两篇,分别叙述汉译维和维译汉。练习题不是按节设置,而是集中在每一章的后面,这样读者可以综合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灵活掌握词法、句法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理论,而不是机械地对应某一种技能。 本书取材广泛,多为编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搜集整理的材料。
康志峰编著的《认知心理视阈下的口译研究》系口译过程中认知心理作用的研究专著,探析了听焦虑模态和译焦虑模态理论,对听焦虑模态和译焦虑模态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法验证相应的学科理论,发现了高焦虑和低焦虑与口译任务的完成呈明显的负相关,而中等焦虑与之呈正相关。《认知心理视阈下的口译研究》适合于口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科技英语或口译跨学科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叶子南等的《(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为从事汉英翻译的工作者、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的技能指导和配套练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Partone)综述汉英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Part Two)介绍了十项实用汉英翻译核心技能;第三部分(PartThree)讨论了汉英翻译中的特殊问题,诸如比喻、习语的使用、文本分析等;第四部分(PartFour)提供六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及译文范本,并对文本和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用以指导学习者的翻译实践。全书内容包括技巧讲解、练习及答案解析。 《(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是汉英翻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参考学习用书,对翻译工作者、口译员及高等程度的英语学生都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