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磁兼容的概念已悄然渗透到了生物医学和生态学的领域。本书介绍了电磁辐射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物效应,并从环境电磁辐射对人体各层次局部小电磁兼容系统施行骚扰的概念出发,介绍了电磁生物效应的机理、应用和防护。为便于理解人体内外环境的电磁兼容,还简述了生物电和电生理知识;同时介绍了生物芯片中的电磁场,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本书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磁流变阻尼器的类型与性能、恢复力模型、控制算法、地震反应和风振反应及工程应用。书中主要内容包括磁流变液的特性、磁流变阻尼器的类型与性能、磁流变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现代控制的基本理论、结构振动的控制算法、智能控制算法、磁流变阻尼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磁流变阻尼结构的风振反应分析、磁流变阻尼器的优化设置、磁流变阻尼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等。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等研究的科技人员阅读,亦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简明易懂,贴近读者,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本书包含许多实例、问题、章末小结和适当的背景材料。书中首先介绍静电磁场和静磁场的基本概念,继而讲解麦克斯韦尔方程、电磁传播、电磁传输和电磁辐射。另外,还增加了关于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的章节以及关于史密斯圆图的详细附录。
以研究静电放电和静电危害及其防护为主的静电防护工程学,是一门涉及到气体放电理论、材料科学和近代电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与技术正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静电基础理论、静电起电原理、静电放电的特点及规律、静电放电模型、静电危害及其防护、微电子器件静电防护及失效分析、潜在性失效机理、防静电工作区设计、静电测试原理及方法,反映了近几年外静电放电及危害防护领域的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静电防护工程、电磁兼容性和电磁环境效应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的教材。
《电磁信息泄漏及防护技术(精)》系统论述了电磁信息泄漏及防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特点是将电磁辐射与传播理论及信息论相结合,形成了符合电磁信息特征的电磁信息泄漏模型。本书定义和分析了电磁信息泄漏限定因子、受限因素和取值范围,提出了噪声条件下的重构复现模型,并给出了电磁信息重构复现的质量因子,初步形成了一种电磁信息泄漏及防护技术的理论体系。同时,基于模型提出了抗泄漏、抗截获和抗复现的系统性分级防护策略。 本书适合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从理论、设计和布线的角度分析研究了电磁兼容(EMC)和印刷电路板(PCB)所涉及的问题,全书内容共有9章。~3章介绍了EMC的基本原理、PCB中的EMC以及元件设计中的EMC,第4章论述了PCB中镜像面的原理与特性,第5章和第6章详尽地阐述了PCB中的旁路与去耦以及传输线的设计原理。第7~9章就信号的完整性与串扰、PCB走线终端以及PCB布线中的接地原理进行了论述。 本书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适合于那些涉及逻辑设计和PCB布局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测试工程师和技师,从事机械、加工、制造和兼容调试工作的人员,EMC顾问以及负责对硬件工程设计进行监察的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合从事电气和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检验与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供电气与电子工程、无线电与通信工程、计算机与自动控制、仪器与测量技术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较广泛地介绍了各类硅烷单体、硅氧烷中间体,硅油、硅橡胶、硅树脂及它们的二次加工品,与有机物的共聚产品等的合成工艺、产品性以及应用领域。 全书共16章。包括总论,有机卤硅烷、其他硅官能硅烷,碳官能硅烷、功能性有机硅单体、聚硅氧烷中间体、硅油、改性硅油、硅油二次加工品、混炼硅橡胶、液体硅橡胶、改性硅橡胶、硅树脂、改性硅树脂、聚硅烷合成、性能、产品应用及分析方法等。本书将新近外有机硅生产技术与产品应用技术融为一体,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书中附有常见有机硅单体及聚硅氧烷的物理常数或性质,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配方及应用并附有相关的参考文献,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有机硅专业参考书。
电磁兼容学是一门尖端的综合性学科。由于电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电磁干扰问题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电磁兼容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得到重视。工业产品的电磁兼容设计是治理电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电磁兼容设计(第2版)》由白同云编著。 《电磁兼容设计(第2版)》用8章的篇幅分别介绍了电磁兼容设计的概念、基础、方法、仿真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