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是否为人类进化的早期动因?还是仅为现代文明的人造物?《国际学术前沿观察·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以两百万年为时间跨度,探索了经济对人类进化的影响。进化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始终部分地依赖于生物学以外的学科的进步。哈伊姆·奥菲克把经济学原理应用于生物学的边界,从而展示了怎样能回答人类进化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人脑容量的增加,人类生存环境的扩大。从人类向灵长动物的边走边吃的战略告别,经过狩猎-采集和火的驯化,一直到农业的发展,他确认是各种经济力量在发生作用。 《国际学术前沿观察·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它向读者提供大量信息,并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包括普通读者和那些研究进化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读者。
本书全书共分两篇,上篇理论与方法共计五章,从线性建设工程的类型特点、生态环境影响现状及发展趋势、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因子、定量评价技术与方法,以及对生态环境现状影响阈值的识别五个方面论述线性建设工程生态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下篇案例研究,分三章,将线性建设工程划分为道路、油气管、输水管,接合我国当前建设工程案例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方法分析和研究。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语境下,每一个古老的城镇或乡村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传统如何延续,如何表达,地域文明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生存繁衍,彼此交融,这是城市如何发展的问题,也同样是景观设计面临的挑战。从城市的保护与更新入手,我们所思考的恰恰也是设计中传统的延续与自然的顺应。 地域的衍生,城市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息,只是我们的干预、我们的设计会深深影响它的进程。是推动还是破坏,甚至完全摧毁,在于一种思想,一种意念。
《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是为使环境规划工作更有效地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丰富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而编写的。全书共分七章。章为环境规划总论,包括环境规划的源流、与其他规划的关系、自身的层次结构分析。第二章为环境调查与评价。第三章介绍了概念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第四、五、六、七章分别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物和生态环境等规划理论与规划方法做了详细分析。第八章分析了环境信息系统。 《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除了对重要概念、理论的辨析外,也注重新的规划技术与方法的引入,如大气污染物当量控制方法、水污染联合治理费用的博弈论分配机制等,强调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黄河颗粒物-水体磷和重金属的交换行为研究》编著者杨宏伟黄河颗粒物是指黄河水体沉积物与悬浮粒子,其中包括入河的黄土高原的黄土,黄河两岸的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每年借风力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沙漠颗粒物,沙尘暴源地沙漠颗粒物及沿途地表颗粒物等沙尘粒子。本书主要研究黄河上游内蒙古段主要入河颗粒物以及黄河沿程各段沉积物。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减排量的测算是评估减排治理工程推进和运转情况、考核减排目标是否完成、预测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把减排管理逐步推向精细化和定量化的重要支撑。“十一五”以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根据国家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要求,结合各行业的排放特征,研究建立了一套测算二氧化硫(S02)和氮氧化物(NOx)减排量的方法体系,为国家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各省(区、市)开展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持续推进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同时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减排。为提高减排量测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结合国家环境管理新要求和新研究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全书共12章,重点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和全球变化等研究中的应用。特点是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应用相结合,并且增加了作者在的实际研究工作。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适合从事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自然保护等专业的科研和教学人员阅读,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