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贡献 不安全行为、事故和英雄回归》的写作目的是探索人类对于复杂防御系统可靠性和鲁棒性的贡献。处理这个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将人类看作危害、看作系统组件,其不安全行为隐藏在大多数灾难性崩溃中。Reason教授在《人类的贡献 不安全行为、事故和英雄回归》中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即人类是很多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转危为安的扭转者。人类在很多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中充当的是英雄回归的角色,正是人类在关键时间节点的积极作为、临危不乱和正确决策,才避免和遏制了很多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现代除尘理论与技术》共分8章,前两章介绍了在进行颗粒污染物控制的研究与应用中所的基础和气溶胶力学基础。后6章则是根据前两章所建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讨论各种除尘方法的分离机理,阐述除尘设备的性能、构造、设计和工程应用。本书既可供设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从事环境科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还特别适合于作为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和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能态危机和生态危机已困扰人类近半个世纪,能态学称之为能态危机,已成为人类的生存危机。《广东省生态伦理丛书:能态时代》从反省近300年来的工业革命和人类现代文明,以全新的思维、理念、方法,提出破解能态危机的技术路线图。 能态学是一门将能源与生态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的新学科。能态科学与工程将阳光、空气和水作为能态工业的基础生产资料,提出醇水氢能源体系,将二氧化碳作为能源循环利用的传递介质,使固碳排氧工业成为现实。师法自然,植物型的固碳排氧工业和动物型的耗氧排碳工业相平衡的能态工业将使人类与地球和谐互动成为现实,引导世界经济走向能态经济,人类文明走向能态文明,人类与地球走向能态时代。
本书在作者多年工作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废气连续监测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安装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监测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废气的规则,以及大气污染物的连续测量方法和仪器技术指标要求及适用性检测、调试检测、技术验收检测和参比方法比对检测以及数据有效性审核,同时列举了实例;编辑了多个国家和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有关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参比方法和连续监测方法标准的目录;建议了选购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的评估程序;提供了维护和排除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故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方法和维护、维修、更换、移动、拆出系统部件或系统后必须执行的诊断检测和重新认证检测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本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 本书可供从事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操作、维护、运营,环境监测,
本教材共十一章。章至第五章介绍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测量仪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第六章、第七章介绍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第八章数字化测图,重点介绍应用全站仪和GPS及RTK进行地形点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应用数-7化测图软件CASS9·1进行地形图的编绘及地形图的分幅与输出。第九章介绍地形图的阅读与应用。第十章介绍地籍测量。第十一章介绍施212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工程测量(包括公路测量、渠道测量、管道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及水利工程测量等)。 全书有理论,有实例,资料新颖,内容丰富,适于测绘工程、水利22_程、土木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森林资源、交通运输、环境生态类专业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工程测量的技术人
《燃烧源细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围绕团聚(凝并)促进预调节和高效除尘两个细颗粒物控制的技术发展方向,系统介绍了声波团聚、磁团聚与磁分离、电凝并、化学团聚、蒸汽相变、热泳沉积等可促进细颗粒物长大(脱除)的预调节技术,以及电袋复合、湿式静电等高效除尘技术,并从实际应用角度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了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本书还对燃烧源细颗粒物的形成机理、采样分析方法及柴油车微粒排放控制技术等做了简要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热能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供能源、环境、化工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分为总论、方法学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大部分,每章有习题。全书涵盖了环境评价学科的基本内容,包含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如视觉影响评价、累积效应分析、环境风险评价、公众参与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并配以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书后附中英文名词索引,以便读者查检。作者对基本概念的叙述注意确切和深入浅出,对评价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内容编排上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并能正确应。 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管理和其他理工科有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常备参考书。
当前,绿色问题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和政府政策关注的前沿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天气让人们感受到的自然威力,使我们看到许多自然灾害和疾病中的人为因素。认识这些环境问题需要有跨学科、跨国界的视野,也需要更深邃的历史思考。牛津大学教授威廉·贝纳特和彼得·科阿特斯合著的这本《环境与历史》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当前的环境困境以及人类的应对。全书内容丰富而浓缩,从狩猎、农业、森林、国家公园和环境主义发展五个部分回顾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也勾勒出环保思想观念兴起与发展的轮廓。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开发和水电建设力度加大,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社会影响程度加深,和谐发展呼之欲出。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为环境保护参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奠定了基础,通过各界的努力,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电力发展方针有了较大转变,水电发展由“十五”的“积极开发水电”调整为“十一五”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这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是环保和水电等有关方面同志们的工作成果,是指导今后一时期水电的发展原则。 2005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发[2005]13号),提出既要通过规划环评逐步解决宏观布局的长期问题,也要出台水电环境技术政策解决当前重点开发流域的突出问题。2005年12月召开的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
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废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计算、操作管理等。全书共分二十章,内容包括总论、预处理、混凝、沉淀与上浮、深层过滤、化学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其他相转移分离法、循环冷却水处理、废水生化处理理论基础、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化法、生物脱氮除磷、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废水处理后的排放和再利用、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设计等。 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 本书可供给水排水专业、水处理专业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主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